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新修订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旨在加强对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的规范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健康发展。新《规定》自2022年12月15日起施行。规定内容包括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跟帖评论应将严重失信用户列入黑名单等。
现状:跟帖评论乱象丛生
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以及其他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网站平台,以评论、回复、留言、弹幕、点赞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网络时代,互联网跟帖评论为人们表达观点、互动交流、舆论监督提供了广阔舞台。
然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乱象。比如一些网民发表非理性、非善意甚至是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极端性言论;有的网民把跟帖当成发泄个人私愤的渠道,从侮辱谩骂到造谣诽谤,从侵犯隐私到对立攻击,网络暴力时有发生,既污染网络世界、荼毒社会风气,也带来精神压力、造成心灵创伤。此外,或为了流量,或为了经济利益,一些平台的跟帖服务目的并不单纯,一些“网络传媒公司”,靠“养号控评”,运用技术手段操纵公众舆论,而这也滋生了“水军”以及“删帖”等黑色产业。
新规:堵住多方漏洞
事实上,2017年10月1日,《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就开始施行,对于规范跟帖评论环节信息秩序,维护良好网络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
相比2017年版本的《规定》,此次修订的新《规定》,共有16条内容,重点明确了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跟帖评论管理责任、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应当遵守的有关要求等内容,从多个方面堵上了当前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领域存在的一些漏洞。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新《规定》明确,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跟帖评论服务管理主体责任,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或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方式的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冒用组织机构、他人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新《规定》还要求,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建立先审后发制度;对发布违法和不良信息内容的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依法依约采取警示提醒、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账号功能、暂停账号更新、关闭账号、禁止重新注册等处置措施;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账号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对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的跟帖评论管理情况进行信用评估后,根据公众账号的主体性质、信用评估等级等,合理设置管理权限,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网友:纷纷表态支持
规范跟帖评论服务管理,关乎每个网民合法权益。在很多业界人士看来,新《规定》可谓直击“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发表跟帖评论者的要害。“跟帖点评,不能再任性!”“惩治网暴,惩治键盘侠,刻不容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整治那些营销号、键盘侠、乱骂人的、真是太好了!”很多网友也纷纷表态支持,期待各方严格落实新《规定》要求,打通网络生态治理“最后一公里”,还用户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王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