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老年,能吃是福,懂吃则更利于健康。日前,中国营养学会发布2022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告诉老年朋友适合吃什么,以及如何吃才能更健康。
新版《指南》
细分到每日摄取量
与2016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相比,新《指南》主要的变化在于,细化了对于老年人具体饮食量的要求,比如:要摄入足够量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食品。动物性食物摄入总量要争取达到每日120g到150g,其中鱼40g到50g,畜禽肉40g到50g,蛋类40g到50g。推荐每日饮用300ml到400ml牛奶或蛋白质含量相当的奶制品。保证摄入充足的大豆类制品,达到每日吃相当于15g大豆的水平。
高龄老人
多吃营养密度高的食物
新《指南》建议,高龄老人吃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具体应该怎么吃?
据专业人士分析,如果一种食物能量相对较低,而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素相对较丰富,则认为其营养价值较高。通常,乳类和瘦肉营养密度较高,肥肉营养密度较低,纯糖块则无营养密度可言。许多高龄老人有主食吃得多的习惯。殊不知,在胃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主食吃太多,其他高营养密度的食物就吃不进去。比如,在饮食上,许多老人喜欢喝粥,但喝了粥后就吃不下其他食物。那么,在准备煮粥食材时,就要考虑加一些切碎的海鲜、蔬菜、虾仁、瘦肉之类的食物,让粥富有营养。
坚持做到
适时合理补充营养
新《指南》中提到,膳食摄入不足目标量(如动物性食物摄入总量应争取达到平均每日120—150g,其中鱼40—50g,畜禽肉40—50g,蛋类40—50g)80%的人,应在医生和营养师指导下适时合理补充营养,摄入特医食品、强化食品和营养素补充剂。在选择方面,不含乳糖的特医食品适合乳糖不耐受、易出现腹泻的老年人,添加膳食纤维的特医食品可减少腹泻和便秘发生。
另外,老年朋友应听取营养门诊的医生建议,不主张自主购买、随意服用特医食品。比如,有的老人吃肉嚼不动,又没有吃鱼、喝奶的习惯,摄入的优质蛋白可能不够,需补充一些蛋白粉,但补充多少量、什么时间补都有讲究,需要专业评估,擅自补充容易造成肾功能受损;肉、蛋、奶都能吃够量的高龄老人,则不需要补充蛋白粉。
慢性病患者
可小幅度调整饮食习惯
看了新《指南》后,如果觉得饮食习惯不好,怎么进行调整?
相关专业人士建议,如果目前身体状况尚可,没有重大疾病,可参照新《指南》,看看哪些方面有问题,稳步改善。即使查出血脂高、血压高等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的健康问题,也要缓慢调整饮食,“临床上,有人查出血糖高、血脂高,便马上吃得很素,甚至80%吃的是全谷物食物,结果血脂、血红蛋白降下来了,但人也消瘦了,抵抗力也降低了,这样反而不好”。因此,慢性病患者在小幅度调整饮食习惯时,应不断观察身体状况是否有改善,同时可咨询专业人士。(刘晓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