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闽南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侨捐碑刻 记载华侨善举的文化符号

祥芝镇赤湖村村口“功德碑”

宝盖镇后垵村子偹亭

蚶江镇厝仔村“厝锦体育中心”

乐善好施、奉献为荣是华侨精神的重要内核之一。据石狮市侨联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全市共接受华侨华人捐赠金额8.3797亿元,华侨为石狮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侨乡石狮,部分海外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公益举动被人们以碑刻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具有独特内涵的文化符号。本期,让我们通过散落于石狮各地的侨捐碑刻,来感受石狮华侨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情怀。

一方碑刻

记录华侨善行义举

祥芝镇赤湖村有一座高大雄伟的牌坊,在牌坊的右侧立着一块“功德碑”。碑文写道:“承蒙紫湖旅菲、港、澳乡亲和本里乡绅贤达鼎力支持,慷慨解囊,环村大道,得以建成……捐资者乐善好施之举,功德无量,世人同钦,誉满桑梓。兹芳名列下,铸碑永纪。”

在石狮,像这样的“功德碑”并不少见。因其记录了海外华侨捐助家乡的热心之举,也被称为侨捐碑刻。作为记载华侨善行义举的文化符合,侨捐碑刻记录了华侨在海外贸易经商、辛苦打拼后反哺家乡的善举,同时也反映了侨亲在石狮公共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侨捐碑刻落款大多是某村委会、老人会、校董会等。

侨捐碑刻还记载所捐款项的用途,在捐款姓名和款项之前会有一段文字,对捐助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简单的说明。位于宝盖镇松茂村篮球场边的《球场碑志》镌刻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祖国社会建设而奋斗,是我们的光荣任务。”而蚶江镇洪窟村《维协大道简志》碑刻则提道:“维协大道的创建是开辟乡村交通道路的重大举措,对本里及周边德邻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访中,记者发现,侨捐碑刻大多位于村庄的桥头路口、学校、寺庙祠堂以及村委会等。这些侨捐碑刻记载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记载了侨亲们心系桑梓的善行义举。如今,侨捐碑刻已经成为我们研究华侨文化的历史见证,给予后人启示和无尽的力量。

一方碑刻

见证华侨桑梓情深

石狮华侨身在海外,心系家乡的发展,他们一代接一代发扬爱国爱乡优良传统,事业有成后,慷慨解囊,捐资兴办家乡公益事业,支持家乡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侨胞寄身异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惠泽桑梓。近几十年,慷慨解囊,输将兴办家乡教育、交通水电、卫生文娱诸事业,并修建宗祠寺庙等古迹,为家乡振兴贡献巨大。近年,复集资百万为教育基金,为培养人才作长远计。”从《洪窟聚馨亭记》的碑刻中可以了解到洪窟华侨捐助家乡的本意,主要涵盖四项社会公益活动:兴办教育、交通水电、卫生文娱和修建宗祠寺庙。

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关系着知识的传播与民众素质的提高,也关乎国家未来,教育事业成为华侨捐助家乡公益的重点。早期不少侨亲因为家庭贫困,年少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受教育的机会较少,在海外的奋斗经历更是让他们深切感受“自己的教育不及人,以致被人轻视,因而相信教育一发达,即可提高地位”。因此,“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教育在华侨的心中被赋予特别的意义,他们试图通过振兴教育来实现国富民强。据统计,石狮市共有106所中小学的校舍、设备及其教育基金都有侨亲捐资的身影。紫湖小学大门右边就有这样一方碑刻,记录着旅菲华侨蔡永意、丁爱国伉俪心系家乡教育的拳拳赤子心:“蔡永意、丁爱国伉俪长期侨居菲国,毕生心系家乡,果行垂绪,生前多次捐建学校教室、教师宿舍。20世纪80年代末,积极倡议,合众爱国华侨之力,建紫湖小学旧校区,筹集教育资金奖教奖学。善心善举,美德高义,警策后人。令蔡文贤昆仲薪火相传,倾心教育,捐资助学,并捐建新湖小学新学校校门。”

当然,这只是个缩影。很多学校都会把华侨捐资助学的善举以各种形式记录下来,让莘莘学子铭记华侨的大爱和贡献。

石狮乡村建设也离不开海外侨亲的鼎力相助。他们献侨资、聚侨智、出侨力,为家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永宁镇西偏村旅菲华侨龚显石捐资修建村门及至小学水泥路;蚶江镇厝仔村众多侨亲联合捐建厝仔村体育活动中心;宝盖镇松茂村旅菲侨亲吴汉源、张淑霞伉俪捐资修路并在村中修了一座“六角松青凉亭”;赤湖村旅菲侨胞捐建村中紫荆桥以及蓄水池;等等。这些捐助都用碑刻记载了下来。透过一方方碑刻的记载,我们不仅看到了华侨爱国爱乡之举,也感受到了他们传递出来的浓浓爱乡之情。

一方碑刻

弘扬侨乡特色文化

侨捐碑刻也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2022年6月,台盟石狮市支部专门就侨捐碑刻提交了政协提案,其中写道:“我市历史上留下不少碑刻,真实地记录了各个时代变革、地方沿革、政令发布、赋役征收、灾荒祸乱、人口迁徙、古迹兴废、农事水利、公益捐助、风俗民情等情况,是历史文化的最好佐证,还可以补充历史文献中的遗漏,对研究我市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侨捐碑刻作为华侨特色文化应加以保护。”

宝盖后垵村的《子偹亭碑记》中详细描述了华侨吴子偹捐资修建道路的过程。后垵村旅菲华侨吴子偹20世纪80年代初荣归故里,看到村里道路坎坷,每逢下雨泥泞不堪,造成交通不便,深有感触,于是慷慨解囊修建了乡中道路,使得村中行人步履、车辆往来畅通无阻。1986年,后垵村委会立碑以示纪念:“吴子偹先生热心公益事业,造福后代的精神为吾村树立楷模,举乡颂德。为勉励后辈效法,谨此铭碑以彰美德……” 《子偹亭碑记》只有短短144个字,从中却可以窥见吴子偹先生强烈的乡土宗亲观念,情系家乡父老,热心公益事业。

对于石狮侨捐碑刻文献的解读,不仅仅是重现捐助活动的历史记忆,更可以了解到海外华侨与地区社会的互动关系。《洪窟学校校舍碑志》中提到,洪窟学校校舍的建立是在旅菲龙窟同乡会第一届诸理事先生倡议之下,龙窟侨胞群起响应慷慨捐资351100菲币创立的。通读碑志上的文字,旅菲龙窟同乡会侨亲为修建校舍而四处奔走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一方碑刻就是一段历史,也是捐资者留给家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石狮还有更多的侨捐碑刻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去深入挖掘和研究。侨捐碑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将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历史文化底蕴,也必将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记者 黄泽芬)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