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更多人所熟知。
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节气为轴的倒计时,自雨水流转至立春,一帧帧华夏大地的壮丽剪影,附加意境优美的古诗词,让海内外观众惊叹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也让中国人感受到深藏于自己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过节气,又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学习有关节气的传统文化?近日,译林出版社推出作家文珍的散文集《风日有清欢》,带领读者感受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
《风日有清欢》是作家文珍对自己三年间阅读、生活、观察世界的记录,该书以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破题,读书、远游、觅友、怀人,“昨日之诗”与“今日之事”互为观照,于四时风物中留心日常生活的特殊情境,从古老节气中感受当代生活的别样趣味。
该书的创作始于2019年年初,当时文珍应凤凰网读书主编之邀开设专栏,于悄然间记录下人们生活的变化,提醒人们去关注那些此前被我们忽视的物候、时候、气候之美。四季流转,始终未变的是人们对于美的向往。
每一代的文人都会将自己眼中的世界诉诸笔端,每一行诗句的背后都藏着一时的天气与诗人当时的心境,甚至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从白居易、苏东坡、秦观、范仲淹……到近代诗人,乃至外国的里尔克、卡佛,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却都敏感于四时更替、光阴流转,将所感所悟记录下来。
从古至今,关于节气的诗文创作数不胜数。过去的诗人也许想象不到,自己的诗作会被后世反复诵读,并以此遥想岁时秩序井然的旧日时光。作者创作该书的初衷,便是希望让未来的人们知道,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仍有无数热爱生活的人,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作者用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点亮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立春日吃春饼、戴春燕;清明时节,杏花春雨,宜踏春,宜寻访故人;秋分,丹桂飘香;霜降前后,柿子风味最佳……从流传至今的节俗可见,古人皆是“生活家”,每日都能活出新鲜趣味。向古人“偷师”,便可点缀自己的生活。
在该书中,作者也提出一种记录时间的方式,即以节气为轴,记录斗转星移的“一周天”。作者通过二十四篇文章,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节气、诗词,记录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打捞起不少沉睡的记忆。
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仪式感。在节气降临的那一天,随便做一点不同寻常的事,都会令那一天变得与众不同。拿起笔,用最古朴的方式,回到生活本身,就是我们热爱生活的最好表达。(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