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学读书。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种香菇。和现在大棚种植不同的是,那时根本没有什么袋料,而是采用最原始的方式种植。
记忆中,那个时候山上树木茂盛,朴实的山里人都明白靠山吃山的道理。他们自觉有选择地从“野山”区域伐了花栗木或者板栗木,锯成一米左右的树段,每隔几厘米打个孔,把菌种植入,然后用桐麻树皮打成盖盖上,敲打紧实,搁置在阴暗的屋里,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培育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移出到室外的菇棚。小小的香菇一天天探出头,有的像花骨朵一样有着白色的花纹,这是上等的好菇,是可以卖出好价钱的。有的香菇没有花纹,呈灰褐色,价格就要低很多。
那时我们每周都会安排半天的时间去劳动,捉蜈蚣、捡松子,种菜园子,种茶树等。生长在菇乡的我们,当然也要种香菇。每个学生每学期要从家里带五筒种好的段木到学校,统一管理,所得费用就是每个班的班费。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和同学们在山上伐木的情景,还记得自己亲手种植的香菇冒出第一朵时的那份喜悦。我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幸福实在是很简单。
后来,我考上了县城的高中,每月只能回家一次。食堂里的大锅饭我吃不惯,妈妈做的香菇酱,为我艰苦、枯燥的住读生活增添了特别的芬芳。
那时正是长身体的年龄,食堂的饭菜又少油,常常是开饭的时间未到,肚子就唱起了“空城计”。我只得悄悄把放在书桌屉子里的香菇酱瓶盖打开,偷偷吃一口美味的香菇酱解饿解馋。
每月,妈妈都精心准备好四瓶香菇酱给我带到学校,无限的期望与母爱都装在这满满的香菇酱瓶里。当年的香菇酱用料上虽远没有如今的香菇酱“豪华”,甚至连肉末星都没有一点点,但经过妈妈灵巧双手的制作,具有特别的味道。
妈妈精心挑选上好的黄豆,经过严格的煮豆、捂豆、晒豆等程序,制成最初的黄豆酱。再把香菇洗净沥干切粒,把姜蒜剁粒。炒锅入油,香菇粒、姜蒜粒、生抽、盐炒匀炒香,冷却后就是美味可口的香菇酱了。
那年,我背起行囊,一个人来到遥远的北方小城打工。饮食、天气的极端不适应,一度让我心灰意冷。一天,一个男孩走进我的世界。他带我游当地的风景名胜,吃当地的美味佳肴,但还是改变不了我郁郁寡欢的精神状态。
一个冬天的晚上,当我们路过一家很小的餐馆时,我鬼使神差地说“进去看看吧”。他一惊,不明白我怎么看中了这么一家毫不起眼的餐馆。接过菜单,我一眼就看到了“油菜香菇”这道菜。
我给男孩讲了我的故乡,讲了故乡的香菇。他万万没想到,一道普普通通的“油菜香菇”竟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心扉。从那天起,男孩给我起了一个好听的昵称“仙菇”。知道我浓浓的香菇情结,以后的日子,我的饮食生活被浓浓的香菇美味包围:香菇水饺、香菇排骨……香菇成为我独在异乡的一抹甜蜜乡愁。
后来我和男孩没有走到一起,我又回到我的故乡,但我忘不了他陪我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一次,偶然进入他的空间,看见“明月常相照,仙菇何处寻”一行字,我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