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10版:钱币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淮南币上的抗日峰火

图1 壹元券

图2 五元券

图3 五角券

■湖南长沙 文亮

淮南银行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华中地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性银行。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开展第二次合作,我党挺进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改编成立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根据地,我党领导当地百姓成立银行、发行货币,有力地保证了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其中1942年2月,滁州津浦路东区党委、淮南行署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指示精神,在天长县葛家巷成立了淮南银行,属淮南行政公署财经处领导,并由龚意农担任行长。1942年夏,该行开始发行纸币,并分路东、路西版。且在盱眙县境内的旧铺区黄塘寺建立印钞厂,先后印制发行过一角、五角、一元、五元、拾元、一百元6种面额、18种版别、40种色别的淮南银行纸币,标志着根据地金融市场的建立。

同任何一种货币一样,淮南币也有它的保证金。淮南币的保证金是粮食,也有一定数量的黄金、白银作为信誉保证。所以根据地政府始终使粮食价格稳定在1元淮南币能够买2斗米(1斗米合16市斤)的水平上,棉布、盐、菜等都是以米的等价来折算。淮南银行发行淮南币是生产发行,其发行量是严格控制的,抗日民主政府不把发行钞票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币值一直比较稳定。淮南币在根据地信誉很高,发行之初与法币的比价为1:3,抗日战争后期为1:5。

淮南币除了通过军队、政府机关经费使用流通于市场外,大批投放是通过利华公司(路西是通过民生商店)收购农产品流向市场的。其币的投放工作由银行同贸易、军队、行政机关等部门有机配合、共负责任。如贸易部门、商人外出到国民党统治区购货,也可用淮南币向营业所兑换法币,商人如带回法币或伪币,也须向营业所兑换成淮南币。

淮南银行成立后,淮南币从1942年5月开始发行,到1945年8月华中银行成立发行华中币,淮南币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期间共发行淮南币3882.7万余元,收回和销毁残损旧币2698万余元。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的淮南银行纸币,并领略纸币上新四军的伟岸身姿和光辉形象。

此为淮南银行在1943年发行的壹元券,其票面尺寸为纵58、横106毫米,木刻版。正面为天蓝色,主图案左侧一名战士昂首阔步,气势恢宏,右手高举手榴弹,左手持一刺刀枪。其战友一卧地,举枪凝视前方;另一战友高举大刀,与迎面而来的敌人奋勇厮杀。四周硝烟滚滚,战事正酣。同时左侧下方由右至左加盖“总经理印”与“副经理印”红色印章(图1)。背面为红色。1943年壹元券另有正红背蓝版别。

这是淮南银行在1943年发行的伍元券,其票面尺寸为纵65、横125毫米,木刻版。正面为紫黑色,主图案描述激烈的战斗场面,图案中共有三名战士,一人站立,用望远镜仔细查看远方情况;一人半卧在地,手持机枪,一旁放有子弹盒;一人匍匐在地,紧握狙击枪,通过瞄准镜凝视前方。背景浓烟四起,远处依稀可见敌人的影子(图2)。背面为黑棕色,印有“作法币二十五元”字样。1943年伍元券另有正蓝背红色版别。

而淮南银行于1944年发行的伍角券,其票面尺寸为纵58、横104毫米,木刻版。正面图案红色,中间三人站在高地上,从右至左分别为农民、士兵、工人。农民右手拿镰刀,士兵双手持长枪,工人左肩扛锤子,其人物刻画细腻。四周边框用波浪纹与麦穗装饰。下方由右至左加盖“总经理印”“副经理印”绿色印章(图3)。背面图案为红棕色。

随着对敌军事和经济斗争的不断胜利,淮南抗日根据地逐步发展与扩大,淮南币已占据了根据地的流通市场,币值稳定,流通范围日益扩大。不仅游击区和边缘区的民众乐意使用淮南币,敌占区来做买卖的商人,也愿意以淮南币作结算。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阶段后,苏皖两省各根据地已经连成一片,抗战局面发生根本性扭转。因此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决定,将1941年至1945年期间先后设立的淮南银行、淮北地方银号、江淮银行、盐阜银行、淮海银行五个地区性银行合并,组建成立华中银行,同时成立华中印钞厂。

1945年8月,华中银行在盱眙成立,淮南银行相应撤销,转为华中银行三分行,淮南币也逐步退出流通。淮南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特别是淮南币的成功发行与流通,使根据地在当时经济混乱、物价飞涨的恶劣环境中,仍然能维持经济的相对稳定与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敌后抗战。而以上描绘我淮南抗日根据地抗日峰火的这3种抗币,刻画了战场上战士们奋勇杀敌、骁勇善战的光辉形象,承载了无比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凝聚了广大军民的决心和气魄。它们不仅是不容忘怀的历史,更是如今我们自强奋发的动力!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