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 徐建平
一年多前,笔者在古玩市场的一堆宋钱里选购到一枚残、裂的趣味错币(图1)。本应是折二的“咸淳元宝”铜钱,错铸成了“或淳元元”,而且第二个“元”字还是倒元。
咸淳元宝为南宋度宗咸淳元年至八年(1265—1272)铸造,有小平、折二铜钱 ,背有年号元至八钱文,为楷书直读,另有折二铁钱,是南宋的最后一种钱币。
这枚错币直径为2.65、内穿0.8—0.9、厚0.1厘米,重3.2克。在“或”字的左上到右下有一道裂纹,在“淳”字的左侧有一残破口,内穿扭曲变形。“咸”字因某种原因,“厂”字少了一撇,变成了“或”字;本该是“寳”字的位置出现了一个倒“元”字。
如果仔细观察,看似扭曲变形的内穿,当我们以两个“元”字(图2、3)为参照物,再看与它们紧邻的内穿竖直边和下面的部分横边形成的角度,基本是直角,而之所以出现扭曲变形的内穿,是因为这两个直角的两条延长线在对接时出现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从钱背穿上纪年“二”(图4)的状态可以看出,如果以“元、淳”这两个字所在的内穿线看“二”字是正的,如果以“倒元、或”这两个字所在的内穿线看“二”字是不正的,因此可以看出这枚问题应该出在倒“元”和“或”字这半边,也即钱币的左半边。
从唐石父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钱币》介绍的古钱铸钱工艺看,古钱工艺发展经历了泥范、石范、模盒、砂型范(用母钱印砂型铸钱)的发展、演变过程,而唐代以后已采用母钱印砂型范铸钱了。书中还介绍了砂型范铸钱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铸钱的特殊情况——开元通宝正面(图5)有重叠局部外郭现象,是因为在印砂型范时,由于某种原因,母钱落在“通”字上形成局部外郭现象。
由此可以推测,这枚咸淳元宝变成“或淳元元(倒元)”的最大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母钱在掉落时,“元、淳”两个字的部位压在了原本是“宝、咸”两个字的位置上,特别是压在“宝”字的位置上,从而破坏了“宝”字以及“咸”字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倒“元”和一个“或”字。
如果上述推测成立,那么也就可以排除工匠戏作的可能。至于是否是私铸?由于到了度宗时期,南宋的国运已经到了衰败的地步,它的铸钱能否不减工、减料?已经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