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09版:宝盖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浅谈闽南“番客”

■雨柔

作为“番客”的后代,从小就听惯了“番客”这个名词,在闽南,“番客”一词代表着经济的富有。“番客”是形成闽南“侨乡”的主要原因。闽南“番客”一词的起源应追溯到唐宋,唐朝年间,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中国对外交通的四大港口之一,曾设海外来华进行商贸活动的外国使节及海外商人的管理机构。至宋朝,朝廷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等同于现代的海关),“掌番货、海船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货。”南宋期间,泉州港曾与东南亚及南洋等30多个国家有水运货物的贸易往来。至元朝,泉州古港是“梯航万国”的世界东方第一大港。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是“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景象。闽南人统称这些来自各国的商人为“番客”。这些“番客”给闽南人带来了经济利益与商机,闽南人与这些“番客”建立了商贸关系,通过“番客”带进来的商贸信息,闽南商人也开着商船载着丝绸、瓷器、茶,远航东南亚及南洋进行商贸活动,时有商人留在异邦经商,也有商业集团在东南亚及南洋设立机构,派人住番,后来这些“住番”在异邦经商的闽南人衣锦还乡后,也被列入“番客”的行列里。其时在闽南,“番客”一词已与财富联系在一起。

明清时期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因国力衰弱,战事连延,民不聊生,使得大量的闽南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及南洋谋生。这些闽南“番客”,尽管在异邦谋生,历尽沧桑,还是将所赚的钱寄回家乡给亲人养家,富余者,则在家乡盖起了具有异国风情的洋楼。闽南人不仅有很强的家乡观念,还很爱面子。衣锦还乡,回乡盖洋楼,已成了闽南“番客”的奋斗目标。其时,泉州、晋江、石狮一带的家庭经济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那些“番客”亲人的侨汇,“番客”的侨汇,不仅改善了家乡亲人的生活,也改变了民居的建筑风格。以侨资盖起的建筑物,已不再是原来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三进、五进的大厝,而是具有异国风韵的洋楼。这些带着异国情韵的洋楼,便是泉州、晋江、石狮“侨乡”的依据。

闽南“番客”以家族群的形式在海外定居,以家族式的生意链在海外发展。如果有一个家族在海外事业成功,总会惠泽家乡的一族人,这是闽南“番客”特有的家乡观念。这种家乡观念推动了闽南“番客”在侨居地成立华侨社团,建立华侨学校,增强了“番客”在侨居地的生存保障,扩大了“番客”在侨居地的生意市场和谋生路线。闽南“番客”大部分聚居在东南亚。因家族群的居住形式及地理因素等原因,闽南“番客”很大部分侨居在菲律宾。据了解,在菲律宾居住的华人中,有80%是闽南人。闽南“番客”在菲律宾打拼事业,最能吃苦耐劳,最能忍辱负重。事业有成后,便会衣锦还乡,惠泽族人,回报桑梓。

闽南“番客”衣锦还乡,惠泽族人的情景,使侨乡人产生了“吕宋钱,淹脚目”的幻觉,这是促使大量闽南人移居菲律宾的重要原因。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菲律宾的经济发达,被誉为亚洲的经济龙头。此时,大部分的闽南“番客”在“零售商菲化案”的逼迫下,从零售业转向工商业,促使闽南“番客”从挫折走向成功,并在菲律宾的工商业界拥有一席之地。此时,侨乡的经济再次依靠了侨汇。“番客”梦在侨乡人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20世纪90年代,是侨乡人实现“番客”梦的好时机,然而,当大量的侨乡人涌入菲律宾,实现了“番客”梦后,却没有看到“吕宋钱,淹脚目”的景象,不过还是看到了商贸市场的商机。在20世纪90年代来菲律宾的新侨,大部分都是带着资本来找商机的,既然看到了商贸市场的商机,就建构与国内接轨的商贸桥梁,推动了小商品批发、零售商场的兴起。从20世纪90年代起,新侨以小商品批发、零售的方式来竞争市场,一部分经营有方的新侨也已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衣锦还乡,高高地托起了“番客”梦。然而,随着菲民众经济状况的不佳,影响了购买力。就是再强的竞争力,也抵御不了日趋衰弱的购买力。

闽南“番客”从唐、宋、元朝一路辉煌走来,到了明、清朝代,历尽沧桑,忍辱负重地,艰辛的足迹印在异国的土地上,心酸的血泪写在华侨华人史中。

今天,走在祖国富强的金光大道上,看到的是满眼的希望;走进侨乡工商业繁荣昌盛的景象里,看到的是一片宏图;走入家乡亲朋好友的家中,看到的只有富裕与小康的差别。“番客”这个词已在现代侨乡人的意识中淡化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