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亚怀
石狮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地区汉族居民重要的祖籍地之一,共有100多万名石狮乡亲分布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多达37.16万人,港澳同胞9.27万人,祖籍石狮的台胞30多万人,全市有归侨侨眷12.4万人。
石狮华侨华人历史悠久,自数百年前就开始漂洋过海谋生,并对家乡建设热心奉献。华侨华人虽然身在海外,但始终情系桑梓,心怀故里,热心为家乡的各项慈善事业慷慨解囊。从晚清时期开始,华侨华人就在侨乡大举兴办慈善事业,有力推动了侨乡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华侨华人更加积极致力于在家乡捐助慈善事业。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永宁旅菲林氏宗亲会林登概、林允桂、林登荣、林朝助等人发起,在西门外林氏宗祠创办行实私塾,宣统三年(1911年)改名行实学校,现在旅菲侨领卢祖荫继续创办永宁行实小学。
1949年9月以前,石狮境内小学47所、中学1所,90%以上学校由华侨捐办或侨汇资助,如:祥芝华侨邱允衡捐资琼山小学;蚶江华侨许鹏程、谢其锦等创办锦江小学;塔石华侨李逢耀创办宝塔小学;石狮镇第一所侨办学校——爱群小学;龟湖华侨集资创办鹏南小学;石狮华侨蔡功南、归侨吴慕农等筹资创办石光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侨胞仍然热衷家乡教育事业,石狮境内侨办校、侨助校达70%,包括华侨中学、宽仁小学、鹏山师范、青山小学等无不蕴含侨亲的心血。据不完全统计,石狮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建校及设立教育基金占总捐资额的半数以上。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华侨华人集中的东南亚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为这一地区华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华人的经济实力也不断增长,出现了很多跨国企业集团。华人经济全面发展,使海外侨胞有能力造福桑梓。改革开放后出国的新移民,经过艰苦创业,事业得到了发展,他们也加入捐助慈善事业的行列。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敏锐地把握到华侨华人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和独特优势,把华侨华人视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实现现代化的“独特机遇”和重要推动力量,奠定了改革开放时期侨务思想的基础,确立了侨务工作的方向。侨务领域的拨乱反正,各项侨务政策的恢复和落实及侨务工作的开展,加深了华侨华人对中国政府的信任,也激发了他们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和捐资造福桑梓的热情。
石狮籍乡亲爱国爱乡、拼搏创业,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不断回馈乡里,捐资公益,积极支持家乡建设。石狮华侨、港澳同胞对教育事业的热心支持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建市以来,侨捐公益达到十数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家乡教育、医疗、慈善以及乡村环境、道路和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石狮华侨、港澳同胞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金质奖章18枚、银质奖章17枚;泉州市人民政府颁发铜质奖章48枚,荣誉奖状46幅,奖匾48块。其中郑声党、杨孙西、蔡清洁、蔡友玉、洪淑佩、林玉燕、蔡辉煌、蔡经阳、卢祖荫、邱季端、姚志胜、蔡天真等12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树碑表彰。
石狮华侨的优良传统永远传承,一代一代的华侨华人在一脉相传、血浓于水的亲情中,在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中,在家乡石狮的发展建设中,将进一步携手共进,共同铸就石狮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