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篇

祥芝“船王”的海运人生

在祥芝镇祥运村“井仔沙”的角落里,坐落着一排破败不堪的两层楼老厝,老厝的外墙是由老式的红砖砌成,里面的主楼则是两层木质结构的厅房;外墙的红砖之上是绿色的琉璃檐瓦及绿色的琉璃小窗户,还有主楼里木制门窗上精美的木雕,都能让人从这座尽管已经破败不堪的老厝中,看出它往日非凡的气势和繁华。笔者经过一番辗转才知,原来这些房子是有“祥芝船王”美誉——蔡亚龙曾经住过的老厝,这里记刻着“船王”海商创业史,也是泉州海外交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1.船王的传奇人生

据蔡亚龙的第六代后裔蔡和平先生介绍,“亚龙”原名蔡继陵,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是清朝的国学生,诰授朝议大夫钦加同知衔。因闽南语中“陵”与“龙”同音,世人常称其为“祥芝亚龙”。他出生于祥芝的一个商家,其父蔡贞炮出身贫寒,但为人机灵聪敏,他利用祥芝港的天然有利条件,从事海运,历经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建立“源顺”船行。

蔡亚龙是蔡贞炮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把“源顺”发扬光大的主要人物。二十出头的他有勇有谋,带着兄弟继承父业。当时,祥芝远洋船运和造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北至东北,南至东南亚地区,都可以看到祥芝远洋船队的身影,亚龙的船队则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近代东南亚商贸中最大规模的船队之一。至今,在闽南地区“祥芝亚龙”一词还成为民间从事造船和远洋船运的代名词。

当年,亚龙的船队规模有多大?蔡和平告诉笔者,亚龙当年的船队数量超百余艘,不仅数量多且体积庞大。以其中“万顺”号为例,据说“万顺”号帆船是在祥芝后斗美澳建造的,其建造完工余下的木材,无偿送给本村村民,建造成了8艘捕鱼船;“万顺”号曾从宁德载18000包大米到台湾商贸,但最后却全部无偿救济给当地遇到天灾的台湾灾民,以此可以推算出“万顺”号的载重量起码在2000吨以上。

亚龙除了是位企业家,更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慈善家。他和所有闽南“海商”一样,血液里有一股爱拼敢赢的闯劲以及乐善好施的热心肠。发家之后的蔡亚龙和他的后裔不仅全力扶持族人,对当时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同样慷慨。相传,每次“万顺”号大帆船返回祥芝港,一定会开舱三天,把船上极其丰盛的物品馈赠于乡民。

亚龙身上的这种大气深深影响后代,为了让更多人知晓石狮海商的奋斗史,后代蔡和平先生在多年前便将传家之宝——“源顺”商号,捐给了我市博物馆。他说:“这份荣耀和历史不仅仅属于个人或家族,而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

2.“石狮海商”的拼搏精神

蔚蓝的大海,对于生于海边的石狮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同时也是一种危险和挑战。根据《祥芝蔡氏家谱》的不完全统计,从1759-1908年的150年间,因从事航运而失事、遭遇海盗或客死他乡者多达152人。正是这许多的“无名英雄”用生命共同铸造“祥芝船王”的辉煌,展现“石狮海商”波澜壮阔的创业史。

翻阅史料得知,以“祥芝亚龙”为代表的清代“石狮海商”是促进闽台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开通中国与新加坡航海事业的开拓者,是繁荣泉州海上对外交通的活跃因素。尤其是清代中后期,外强入侵,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重大事件均直接对“石狮海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威胁。然而,包括“祥芝亚龙”在内的“石狮海商”却能迎难而上,在夹缝中打开一条创业之路。在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勇敢无畏的拼搏精神、开放进取的开拓精神,成为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现代石狮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而这些海商们在与世界往来的过程中,也将血脉带到了世界各地。蔡和平说,由于历史原因,亚龙的宗亲子孙后裔许多都迁往各地定居经商,有的可以联系到,还有许多仍未找到。现在所能联系到的,除一部分世居祥芝外,还有在越南、美国、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台湾、辽宁等地定居。为了寻找这些同根血脉,蔡和平先生多次前往越南,并借助当地的相关部门寻找同族宗亲。他表示,如有知情者或和家族相关的资料都可和他联系,并热烈期盼散居世界各地的亚龙后裔们,能够早日回乡寻根谒祖,共叙骨肉亲情。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对亚龙故居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陈嫣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