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 马洪
要说“八砚楼”,需要先了解一下“寄萍堂”。寄萍堂,乃是齐白石的居舍之名。1906年,齐白石从钦州游艺归家后,以几年作画、课徒、刻印所得润金一千块银元,在余霞峰山下茶恩寺镇荷月村茹家冲,购得一所老屋和二十亩水田,由其亲绘图纸,将破旧不堪的老屋修葺一新,全家老小从典租到期的梅公祠借山吟馆搬入这处新居。房屋依山傍田,有枫有松,清幽绝俗。齐白石将居所取名为“寄萍堂”,自号“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寓“人生如萍,于斯为寄”之意。
或问:寄萍堂为何模样?有图可观。齐白石于戊辰(1928)年暮春之初,曾为友人吉翁先生画过一幅《寄萍堂》(图1)立轴,画面上绘两棵弯曲劲健的参天古柏,树后掩映一排黛瓦粉墙屋舍,屋后一抹浅褐山影,以衬托前景。树前为宽敞平坦的院落,有半截栅栏围拢,院中有一持杖长髯老者(画自己)散步其间,悠然自得。据白石老人之孙齐由来回忆,寄萍堂是一座很大的院落,有大大小小七十余间房和四五个天井,白石此画应是简化的寄萍堂。另据湖南湘潭籍学者黎锦熙《齐白石年谱》注云:“白石所造之寄萍堂,室内陈设雅洁,作画刻印之几案,式样古简,皆出自心裁。”由此可知,寄萍堂内外环境俱佳。
关于“八砚楼”,《白石老人自述》云:“寄萍堂内造一书室,取名为八砚楼,名虽为楼,并非楼房,我远游时得来的八块砚石,置于室中,所以题了此名。”1906、1907年,齐白石应湖南同乡好友、时任兵备道道台的郭葆生之邀,赴钦州游艺,鬻卖书画印章,并在郭府教其姬人学画,兼给郭葆生捉刀代笔。先后游览了钦州城外的天涯亭,肇庆的鼎湖山、飞泉潭,高要的端溪、包公祠等名胜。这八块砚石,即是白石游历肇庆所得。以珍藏宝物冠名书斋,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流行的一种兴趣爱好,也是一种书斋文化,不同的斋馆名号,反映出各异的人生处事态度和价值取向。宋代文学家苏舜钦云:“窗明几净,笔墨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文人喜以砚名书斋,如:清代学者何焯有“赍研斋”,大儒纪昀有“九十九砚斋”,藏书家袁廷梼有“五研楼”,画家蒲华有“九琴十砚楼”等。缘于“八砚楼”,齐白石又衍生出“八砚楼主”“八砚楼头老子”之别号,且刻有“八砚楼”(图2)斋号闲章。
寄萍堂书斋,其实初谓“九砚楼”,而非“八砚楼”,此乃鲜为人知。齐白石有一帧小画《石砚图》(图3)款识曰:“余曾为天涯亭过客,得端溪老洞石砚九,因以九砚名楼,后失其一,更楼名为八砚。八砚楼主者并记。”从画看,这是一方抄手砚,形制端厚古朴,为遗砚造像留念,可见白石失宠之憾。2014年北京荣宝斋秋拍“静悟堂”藏画专场,介绍一件署名“九砚楼主齐璜”的水墨镜心《传家宝》画作,谓:“‘九砚楼主’之款在白石作品中颇为罕见。1906年,白石回家乡建‘寄萍堂’,并于堂内造一书室,将远游时所得的八块砚石置于室中,取名‘八砚楼’,自称‘八砚楼主’‘八砚楼头老子’。后又得一砚,遂改称‘九砚楼’”。此说,与白石老人口述“因以九砚名楼,后失其一,更楼名为八砚”不相符合,应是不明真相的臆测和误解。
齐白石1920年所画《柑树图》,题款曰:“前朝丁未春,于沁园师处乞来柑树,栽于九砚楼前。”丁未春,即1907年春,可知此时寄萍堂书斋还称“九砚楼”。如此看来,“八砚楼”的存在时间也并不长,据有学者研究,1909年10月,齐白石又将寄萍堂斋号恢复原来梅公祠所用的“借山吟馆”,并删掉其中的“吟”字,改称“借山馆”。而后,齐白石定居北京的几处居所一直沿用“寄萍堂”,书斋先后又称“甑屋”和“悔乌堂”,而未再使用“八砚楼”斋名。但是,白石老人直至晚年,其有些作画还署“八砚楼主者”“八砚楼头老子”“八砚楼头久别人”之别号,念及旧情。
寄萍堂书斋,九砚楼、八砚楼或借山馆,是齐白石中年时期的艺术家园和精神殿堂,青灯黄卷,翰墨丹青,他于此度过了十年安稳的时光。1917年,家乡兵匪作乱,生活多受袭扰,为避灾祸,且受好友樊樊山相劝,齐白石不得已才离开了茹家冲的寄萍堂以及这方清幽之地,赴京游艺谋生。从此,他心中郁结了绵绵四十年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