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书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细说慈禧御览《凤凰花竹图》

■江苏南京 王重阳 左中仪

台湾著名文物鉴赏家王震球收藏有一幅佚名《凤凰花竹图》(见图),此画作为设色纸本,长104、宽52厘米,约成画于清光绪中后期。

《凤凰花竹图》为工笔花卉与山水夹加纸绣合成之作,画中两只色彩斑斓的红腹锦鸡翘首伫立在山间岩石之上,与其上方一簇红牡丹花相映生辉,暗喻“锦上添花”美好意愿;周边有数根翠竹迎风摇曳,不仅在视觉上增加动感,也寓意“节节高升”和“青春永驻”。此画作以细致入微的锦鸡花竹与意境深远的云海岩石形成强烈反差,构成一幅具有民族色彩与审美意趣相结合的图画。

画的正上方盖有正方形朱文篆体“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玺印;左上方盖有椭圆形朱文篆体“宣统御览之宝”玺印。

此画中,两只“凤凰”是用彩色丝绒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织绣而成,宛如纸面上的“浮雕”艺术,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受。

纸绣又称“宣纸绣”,是一种以宣纸为载体、在苏绣基础上创造发明的刺绣方式,起源于明代。传统的制作工艺是:先在宣纸上绘制图画,再在宣纸背面涂上一层浆糊,然后在下面贴附一层纱布待干,再用细如发丝的绣花针穿引上青檀丝、蚕丝、桑麻等彩色丝线精心织绣而成。旧时,此项独门绝技多为家族秘传,曾经一度濒临失传。近年来,有江西南昌顾姓艺人根据其祖传技艺恢复和发展了宣纸绣,人称“中华一绝”的纸绣技艺由此得以“重生”。

“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乃是西太后的字画鉴藏御玺。慈禧经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垂帘揽政旷达半个世纪之久。这位权倾朝野的老佛爷虽是粗通笔墨,但也时常会搞点附庸风雅、怡情翰墨之事。据当年常出入后宫的美国传教士何兰德撰述介绍:光绪年间,内宫备有十八位画师专为叶赫那拉氏作画,此类画作初不题款识,或是被盖上“慈禧皇太后之宝”或“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玺印,变身成为“慈禧御笔”,用于日后赠予群臣以示恩宠;或是被盖上“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玺印,留存于宫廷收藏。在宫内众画师中,最为知名者当属缪嘉蕙与屈兆麟两位大师。

缪嘉蕙(1841—1918),字素筠,云南昆明人,清末女画家。其善工翎毛、花卉、虫鱼,亦精书法,有“女红艺杰”之称。光绪十五年(1889)应诏入宫,为慈禧太后首席御用画师,年俸白银两千八百两,后又被赏封三品顶戴,追加俸银一万两。

屈兆麟(1866—1937),字仁甫,北京人。18岁入宫,官至内务府造办处如意馆“司匠长”。他的“细笔花鸟,悉能生动自然;山水、人物,皆靡不精妙,尤善松鹤、灵芝等”,是一位全才宫廷画家。民国十三年(1924),跟随溥仪出宫,结束了自己长达四十年的宫廷画师生涯,从此漂泊江湖,以卖画为生。

“宣统御览之宝”本是满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字画鉴藏御玺。不承想,此枚玺印日后却成为“紫禁城字画盗运案”的铁证。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溥仪继承大统,年号“宣统”。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清朝灭亡,逊帝溥仪仍旧居住在紫禁城并保有一定的待遇及尊号。直到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等人驱逐出宫,后者辗转至天津寓居。

关于此枚鉴藏御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如是描述道:“我在婚前不久(即1922年12月1日前),干过一次清理财产的事。那时根据庄士敦(洋帝师)的建议,我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的机构,专门进行这项工作……特别是罗振玉(南书房上行走),替我在清点过的字画上面盖上一个‘宣统御览之宝’(玺印),登记上账……当时我却不知道,不点还好,东西越点越少,而且给遗老们增辟了各种生财之道。”

在紫禁城“小朝廷”时期的12年内,溥仪以各种名义赠予他人、变卖与抵押及宫监盗卖等,造成无以计数的历代宫廷珍藏书画的流失,而溥仪自己就是偷运各类珍宝的“祸首”。据1934年出版《故宫已佚书画目录》中的不完全统计,仅在1922年的7月12日—12月12日五个多月内,溥仪借其弟溥杰每天进宫伴读之际,以赏赐为名,私自夹带偷运出宫的各类书画就达1300多幅。可以说,“宣统御览之宝”玺印见证了这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空前浩劫。

《凤凰花竹图》以吉庆祥和的氛围而引人入胜,虽说是迎合了慈禧的虚荣心,但对于腐朽没落的大清王朝而言,也不过就是镜花水月罢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