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红色印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烈士遗孤受邀观礼国庆二周年

■湖北武汉 蓝山

在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有一件毛泽东主席邀请刘绍南烈士儿子刘福远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周年庆典的请柬(见图),追述着党和国家赋予革命先驱的无上荣耀。

刘绍南(1903—1928),又名自棠,乳名小年。湖北省沔阳县(今洪湖市)戴家场土地沟人。刘绍南幼读私塾。1920年春,17岁的刘绍南考入董必武、陈潭秋等创办的汉口共进中学,1924年考入武汉中华大学就读,逐渐接受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刘绍南虽出生于地主家庭,家境殷实,但自幼同情民众疾苦,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1925年初,刘绍南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写信给父亲刘家云,要父亲将家里的余田分给贫苦的长工佃户。

1926年春,刘绍南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洪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展农民运动。一回乡,他就走村串户宣传革命思想,启发农民觉悟。在他的鼓动下,长工许登科、王文元和贫苦青年彭国材、涂为云等人被发展入党,成为农运骨干。1926年5月,刘绍南与彭国材、涂为云、李德珍、贺家琪(后改名“贺闯”)歃血为盟,结拜为革命兄弟,成为洪湖地区早期革命斗争中著名的“红五子”。当时洪湖地区流传着一首革命歌谣,其中就有“洪湖水,宽又宽,洪湖出了刘绍南;他们‘五子’作伙伴,领导人民把身翻”的诗句。

1927年9月10日夜,正值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时任中共沔阳县委委员兼沔南区区委书记的刘绍南,参与组织指挥著名的戴家场秋收暴动,打响了鄂中地区武装革命的第一枪,揭开了洪湖地区党和人民展开新的武装斗争的序幕。是夜,刘绍南、彭国材等率领300余人包围涂家大院,身先士卒地攻进大门,恶霸地主涂大渭在翻墙逃跑时被子弹击伤,不久死于新堤。暴动成功后,迅速恢复了戴家场乡农民协会。同年冬天,刘绍南带领农民自卫军,配合工农武装第五军攻克沔阳县城,打开监狱,救出许多革命同志。

1928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对洪湖地区“清乡”,悬赏重金,缉拿被地主恶霸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刘绍南。7月9日深夜,刘绍南在陈家垸祠堂主持召开沔南区特委扩大会议。10日凌晨4时,会议接近尾声,由于叛徒告密,会场被国民党沔阳县保卫团包围,刘绍南掩护二十余位党员干部安全撤退,自己却不幸右腿中弹,受伤被捕。在狱中,刘绍南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毒打,坚贞不屈,痛斥敌人。国民党沔阳县保卫团副团总李伯岩多次逼迫刘绍南写“自首书”,称只要写了自首书就不再追责。面对李伯岩的威逼利诱,刘绍南大义凛然,挥笔写下《回答敌人审问》一诗:“大丈夫,要革命,立志创造新社会。为工农,谋幸福,百折不挠不气馁……”1928年7月23日深夜,因受刑而体无完肤的刘绍南被抬至涂家花园,英勇就义,年仅25岁。他在狱中写下的两首诗,充满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刘绍南为革命烈士,在他的家乡建立了纪念碑。1951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邀请刘绍南烈士遗孤刘福远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周年国庆招待会的请柬,信封上用毛笔书写“鄂西,刘福远代表”,落款为印刷的“中央人民政府缄”红字,上面加盖有“急件”“密件”印,可见请柬是由中央办公厅以急件形式发出。请柬长25、宽15厘米,白底红字,上中部印有国徽图案,文字由右至左竖行排列:“订于一九五一年九月三十日下午七时在怀仁堂举行招待会,敬请光临。毛泽东。凭柬入场。”刘福远为刘绍南烈士的遗腹子,刘绍南临刑前,李伯岩以其妻怀有身孕、父母年过半百需要奉养为诱饵,试图作最后的劝降,叫嚷“只要申明脱离共产党,就可释放恢复自由”。刘绍南仍不为所动,视死如归,写下慷慨激昂的《壮烈歌》,以明心志。当时,刘福远在北京受到了热情周到的接待,与其他受邀代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参加了9月3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并于第二天观礼了当年的国庆盛会。

回到洪湖后,刘福远的心情十分激动,他将请柬连同信封一直精心保存,直到上世纪80年代捐赠给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