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书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沈周《古木慈乌图》里的孝道

■陕西宝鸡 王英辉

百善孝为先,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艺术长河中,“孝”文化一直是备受推崇的重大主题,更是士大夫乐于展现的重要题材。明代画坛领袖人物沈周精心绘制的《古木慈乌图》(见图),便是深刻诠释“慈乌反哺”这一思想内涵的代表性杰作。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出生于长洲县(今江苏吴县市)湘城镇的书画家庭。拜名士陈孟贤和名画家杜琼、赵同鲁为师;字学黄庭坚,文摹左丘明,诗词学白居易、苏轼、陆游。沈周勤奋作画70余载,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重要成员。后世皆知沈周乃有明一代最有成就之书画巨擘,殊不知其少时就显露卓绝之禀赋,他五岁初涉绘画,便一发不可收,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手头有一支笔,他就会执着地画个不停。据说家里人担心他只知画艺而不谙世事,甚至强迫他出门交友。沈周天性单纯厚道,心无城府,很快便与人打成一片,文徵明便是其中之一。 文氏毕生对之持弟子礼,尊为先生,时常讨教绘画心得。

由沈周创作的“慈乌”图,不由让人联想到沈周至纯至孝的往事,曾有富豪故作贫困潦倒者上门,哭诉自己家贫无力支付病重老母医药费,恳请沈周圆了自己孝顺之心愿。沈周信以为真,挥毫为其画了百鸟图,嘱之变卖为母治病。岂不知,此人前脚走出沈宅,后脚即张挂画作于家门口,大行竞价拍卖之生意,令倡导孝行的沈周大失所望。

此帧《古木慈乌图》,一枝一鸟而已,却画面饱满、形象丰盈,古树一主干,横陈向外,逶迤伸展,虽系枯木,却劲节凛凛、气象森森,斜逸旁出之梢头,一只丰腴恬静的乌鸟栖于枝上,着墨简约,疏朗澄明,层次自现,立体感极强,苍莽天地间之精灵呼之欲飞。

画面左上方乃行书七绝一首:“慈乌为孝鸟,哑哑夜鸣时。若叹结巢住,借他高树枝。”自署姓名“沈周”。钤印:沈氏启南(朱)及鉴藏印:真率斋(白)、海昌钱镜塘藏(朱)、钱镜塘藏(白)、梁柏如藏(朱)、銮坡主(朱)、花□秘翫(朱)、钱塘姚氏曾□此本于□绮堂(朱)等数枚。由上述印章可知,此画为现代大收藏家钱镜塘颇为看重的一件珍品。

钱镜塘(1907—1983),浙江海宁人。原名德鑫,字镜塘,晚号菊隐老人,室名数青草堂、六莹堂,为吴越王钱镠之嫡裔。祖父辈均善丹青翰墨,富书画收藏。由于家学深厚,钱镜塘自幼便受熏陶,丹青以外,更擅金石书画鉴藏。经他手收藏过的历代书画金石计有五万余件,其中尤以五代徐熙《雪竹图》、董源《山水图》最为珍贵,而宋代范宽的《晚景图》、清代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等均属艺苑珍品。钱镜塘收藏的精神气节深为后人称道,被誉为“今之项墨林、安仪周、庞莱臣”,与沪上大画家、大收藏家吴湖帆并誉为“鉴定双璧”。其生前为西泠印社社员,1956年起先后向上海、浙江、广东、江苏,以及浙江海宁、嘉兴等地博物馆及西泠印社捐赠历代书画、金石计3900余件。

沈周“孝鸟”主题的画作一生创作了许多幅,可谓不遗余力地宣扬这种知恩图报的鸟儿。小乌鸦为了报答老乌鸦的养育之恩,当老乌鸦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时,就将食物口对口地喂养衰弱的父母。人如果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亲人,还不如没有生命的树木和不懂感情的飞鸟。“慈乌反哺”的成语便源出于此,慈乌是较小的一种乌鸦,相传能反哺其母。反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后世则以此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唐白居易《慈乌夜啼》诗曰: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步出东南林,哑哑闻哀音。哀音不堪闻,而有所哺心。子母谁无情,尔情抑何深。昔人称尔孝,鸟中之曾参。对白居易作品向来推崇有加的沈周,大约从读此诗开始便开启了讴歌孝鸟的绘画内容,可见大诗人的文字对后学沈周的影响还是极为深远的!

沈氏之所以看重慈乌并为之丹青立传,其笔墨背后倡导大众重孝道、知礼仪的深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