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书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黄道周行书《途中见怀诗》倾心魏晋

■福建南平 支荣慧

明代书法家黄道周就义后,邑人在其出生地铜山深井村旧居设神牌祭祀,在其执教的明诚堂设馆纪念。

相传在他就义后十年,有人在武夷山林里,看见一个黄衫朱履的老者策杖优游于林泉间,酷似黄道周。于是为之建庙崇祀,享受人间香火。人们视黄道周为神,尊称“助顺将军”,以避清廷忌视。乾隆年间,有黄姓移民奉其香火入台,在艋舳竹巷尾建小庙供奉。台北市康定路也有助顺将军庙,专祀黄道周。可见,忠臣自古就受到群众的爱戴,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群众眼睛是雪亮的,谁好谁坏自不用细说。

黄道周,字幼玄,一字螭若,福建漳州人。明天启二年进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翰林院脩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学贯古今,尤以文章风节高天下。性格严冷方刚,不谐流俗,明亡被俘,至死不降。工书,真、草、隶各体自成一家,影响很大。世人尊称之黄圣人、石斋先生。著作甚丰,有《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后人辑成《黄漳浦先生全集》,现存诗两千余首。被俘后,“见三光”的牢室中所作三百多首诗,出自忧愤,最为感人。黄道周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清代著名学者蔡世远概括其一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问可比邵雍,忠贞为国直言敢谏可比李纲,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徐霞客评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明史赞:“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

明代书法,在承接元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明代书法家们大都取法高远,以晋唐书法为学习对象,并有新的发展。明代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美学观、价值观兴起,更是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峰。这期间涌现了一批大师,如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他们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

黄道周的行书和草书主调是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有力量,又有姿态。他以隶书铺毫和方折行笔,点画多取隶意;字虽长,但强调向右上横势盘绕,让点画变得绵而密,虽略带习气,但奇崛刚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尤显出其人刚直不阿的个性。他的楷书主要学习钟繇,比起钟繇的古拙厚重,更显得清秀、飘逸,字体方整近扁,笔法健劲,风格质朴,十分类似钟繇楷法。不同处是,钟书于古拙中显得浑厚,黄书则见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清初宋荦说:“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他的隶书正具有“清截遒媚”的特点,不如楷书那样清刚。

黄道周行书《途中见怀诗》轴(见图),纸本,立轴,共3行,纵141、横3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钤“黄幼玄”“道周”印2方,引首印钤“五伐三洗亢复来”。此轴书法用笔掺和钟繇笔势,方拓峻峭,险劲倔强,结体呈俯仰欹侧之势,章法紧密,阵势森罗。加大行距,有奋笔直下之势,激情燃纸,振迅耳目,如闻钟声、蹄声于道,结字欹侧多姿,风格朴拙,大小参差错落,帖中第一、二行右下部,字形略大,行笔速度加快,连笔更多,汪洋恣肆,宛如江海流水,一泻千里,浩浩荡荡。第二行“人舟”二字连为一体,而且空间更大,特别显眼。鲜见章草笔画,只有第二行第三字“才”字一点。帖中“自、身”原本方形的结体都写成三角形,与众不同。落款有特点,两行小字,下面中间位置再落“黄道周”三个大字,印又钤于右边,达到了协调的效果。释文:“侧岸危途见白日,断帆吾道正中流。何能睨柱还双璧,自是量才过一丘。洗耳天高巢父径,文身江阔越人舟。已偿簪笔当年愿,别领浮槎方外州。答王觉生途中见怀之作,录似昆翁王年丈正。黄道周。”

从黄道周书论中,反映出他对魏晋书法是比较倾心的,尤其对钟繇、索靖等具有古朴书风的书法更为欣赏,而对其同时代书法,如董其昌的书法,则并非如此,此帖正是他书论的实践。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