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屈原的千古奇文《天问》,到张衡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叩问星辰,是中国人的浪漫情怀与不懈追求。中国人对于星辰的向往,古往今来,始终如一。
这种向往,正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逐渐变成现实。从浪漫的想象到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从叩问星辰到造访星辰,是中国人的当代征程。赴九天,问苍穹。在造访星辰的征程中,每个中国航天人的一小步,都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一大步。
日前,译林出版社推出了一部中国当代幻想小说集——《造访星辰》,讲述了“飞往太空的中国故事”。该书源起于2021年“科幻作家走进中国空间站”活动。
2021年上半年,中国航天领域成就卓著: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顺利进入太空;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在火星上留下第一个“脚印”;月球车“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工作超过30个月昼……
身处新一轮太空探索热潮的公众对星辰大海的向往再次被点燃。如何通过科幻的形式讲述中国航天故事,传递中国人的宇宙观,成为中国科幻作家与出版界值得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2021年5月22日,科幻文化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邀请一批中国科幻作家走进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实地参观筑梦星空展厅,与中国首批航天员以及航天领域的科学家展开科学与科幻的交流。
“科幻作家走进中国空间站”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极富想象力的科幻创作者有机会感受航天技术及空间应用的前沿,也激发了他们的科幻创作灵感。科幻作家们从这里出发,思考中国有了空间站之后将会有哪些改变,畅想人类探索更广阔太空的美妙图景。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为中国科幻作家的写作提供了原始的素材与严谨的设定,在“未来事务管理局”的组稿下,最终形成了《造访星辰》一书。
除了对抗“三体人”、带着地球去“流浪”,从中国空间站出发的中国科幻,将会书写哪些奇迹,带给读者什么惊喜?
《造访星辰》以浪漫而现实的想象,记录着中国人造访星辰的点点滴滴。从精密运行的航天仪器到异想天开的太空火锅,江波、宝树等中国科幻作家,畅想着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种种可能,为读者呈现了“后空间站时代”的中国科幻故事。
该书以中国空间站为起点,开启星辰大海的征途。科幻作家们立足核心舱、太空望远镜等真实背景,展开“脑洞大开”的科幻畅想,书写天马行空的科幻故事,让科幻照进现实。
书中收录《命悬一线》《湖风吹过广寒》《437火锅诞生记》《失重的语言》《地球的光环》《外来者》《密林之心》《摇篮曲》《我们的火星人》等11篇风格各异的科幻小说。在这些作品的背后,既有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浪漫想象,也有中国当代航天人的不懈追求。
“如何解决空间站驻留人员吃火锅的需求?”“围绕空间站的一团云雾竟然是智慧生物?”“长时间在太空驻留的人使用的语言会发生什么演变?”“在火星上的河流边,氧气即将耗尽的宇航员会有怎样的奇遇?”这一系列既“接地气”又“烧脑”的问题,正等待着读者亲自去解答。(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