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礼贤下士,有三千食客,都是各方面有专长的人才。有一次,他想请一门客到他的封地薛邑收回被农户长年积欠的租税,因会得罪人而没人愿意前去。“弹铗归来”的下等门客冯谖自告奋勇前往,他去了之后非但没有收回租税,反而把农户的欠条一把火全烧了。
回来复命时,孟尝君奚落了冯谖一顿。冯谖没有生气,反而说:“先生,您不缺钱,不缺吃,不缺人才,缺的是一个‘义’字!薛邑是您的封地没错,但您却长期只知道收租索取,不知道体恤他们,我虽然一把火把契券烧了,但是却为您在薛邑买回了‘义’啊!我这一行动有没有用,您今后就会知道。”
后来,孟尝君受人诬陷,回到他的封地薛邑,受到民众热烈欢迎,民众也主动交纳了长年积欠的租税。再后来,孟尝君又得到重用,再任齐国国相。
这就是“冯谖市义”的故事。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倡导的“五常”。“义”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什么是“义”?义者,合乎公正、正义或公益的道理、举动和情谊。很多人只把“义”理解为“江湖义气”,把《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看成兄弟义气的典范,把关羽对刘备的如山情谊看成结拜兄弟应有的情义。
殊不知,“桃园三结义”中,关张尤其是关羽看重的是刘备乃汉室后裔,有着匡扶汉室的远大志向。关羽心中也一直存有汉室而无其他,因此当他护送两个义嫂在土山被围时,也义正辞严地申明“降汉不降曹”的坚定信念,演绎了“身在曹营心在汉”“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佳话,后来被俘于孙权而不降致被杀,成为我国古代“义勇”的化身。
据传说,石狮永宁城隍公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晋江县县令,因组织当地兵民抗击倭寇而英勇战死。当地军民把他供奉起来,后来被朝廷敕封为永宁城隍公,直至乾隆年间被朝廷追封为“忠佑侯”。也有人说是供奉文天祥,成为保护一境平安、受人钦仰的神祇。
东石人蔡道宪,明末崇祯年间任长沙推官。当张献忠围攻长沙,全城官员大部分逃跑时,他一人拿着所有官印组织长沙军民殊死抵抗,城破被俘后坚决不降,他以死哀求农民军不要屠城。其死后为长沙民众奉祀为“城隍”,后来被封谥号为“忠烈”,成为长沙当地所钦仰的“正神”,也成为晋江石狮一带蔡氏的骄傲。
中国近代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解放,为了国家存亡,为了人民安宁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特别是中共党史上的许多优秀人物,如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李大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果腹以草的杨靖宇,以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英雄人物,他们是为民族、为国家、为民众而英勇献身的典范,他们是“大义”的集中体现,值得我们敬仰、缅怀、学习。
由此我联想到,冯谖之义,无非是为孟尝君收买薛邑人心,为其铺垫后路的“一己私义”;关羽之义,更多体现在兄弟情义,希望尽快匡扶汉室的义气上面;永宁城隍公和蔡道宪为保一方平安而英勇就义,这种“为众生而不畏己死”的精神值得后人景仰;而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为民族、为国家、为民众而英勇就义的优秀人物,更是我们学习的“大义”楷模。
“义”,有兄弟情义,有江湖之义,有民族之义,有国家之义,有为民之义。所谓的“不求同生、只求同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都只是“自我之小义”,而为民族、为国家、为民众才是“无我之大义”。
奋进新时代,中华必复兴。而今当盛世,更望奉贤能。我想,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舍“自我之小义”,而就“无我之大义”,更应秉天地之正气,摹先贤之风范,展自身之才干,为家国而尽心。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锐意前行,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