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美村是著名的侨乡,自古就是永宁卫通往内陆的交通要塞,东接鳌城古卫,北靠五虎山,西南依西溪,南连永宁盐场,境内的“金沙古地”“海仙街”“廿都宫”“较场”等都是永宁古卫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民族矛盾更加尖锐,政荒民乱,匪患频发。据清代史料《西山杂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倭乱,沿海村里大兴练场。”沙美村与其他邻村一样,大设武馆,组建狮阵。
保境安民
以演练狮阵习武练兵
狮阵又称宋江阵,起源于宋明时期的军事阵法及武艺演练,明末清初又融入中国传统的舞狮,武术训练中加入武术与青狮的打斗盘练,俗称“刣狮”。在明清时期闽南村民为抵御倭寇,狮阵发展逐步成熟。
据《石狮市志》载:明嘉靖年间,倭寇五次进犯石狮境内,三次攻陷永宁卫城,杀死军民无数。“1566年,复有倭船百余艘进犯永宁。总兵戚继光痛加截击”。沙美村紧邻永宁古卫城,亦常遭倭患。然而手无寸铁的沙美村民不畏外侮,团结一心,拿起农具,奋起反抗。尤其是在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的统帅下,沙美先民以演练狮阵为形式习武练兵,操练“俞龙戚虎”首创的长短兵迭用的“鸳鸯阵法”,为保卫古卫城乃至祖国东南海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俞大猷手书的“镇海石”等史迹仍是永宁古卫城军民同仇敌忾、战胜倭寇的最好见证。
关于“宋江阵”的源起,至今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有民俗专家曾对“宋江阵”进行专门研究,认为其起源虽然来自《水浒传》,但是其出现时间应该在明末清初。泉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五祖拳泉州市级传承人卢义荣提出,泉州民间早在宋代就有了类似“斗阵”和集体练武打场的民俗表演。在他看来,泉州狮阵武术乃由军旅武术脱胎演化而成,如宋代军队便较为系统地总结军事阵战经验,以阵法训练来提高战斗力。
以演练狮阵为形式习武练兵、奋起反抗、保境安民,沙美先民们在历史的天空划出了一道属于他们的绚丽身影。
风雨星火
狮阵护佑和平
闽南侨乡石狮很早就加入革命的洪流。中共地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沙美村作为石狮革命基点村之一,也投入到革命浪潮中,村民们以练狮阵、建武馆为掩护,不顾个人安危,机智灵活地掩护地下党开展革命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沙美狮阵队员配合中共地下游击队开展炸毁桥梁等武装斗争,为打击侵略者和解放石狮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闽南沿海一带敌匪猖獗。晋江县武装部命令全县民兵配合人民解放军进行地毯式大清查。以卢谋贞(后中弹英勇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为队长的沙美村民兵队,组织沙美狮阵队员作为骨干,为保卫一方百姓安危,深入宝盖山、双架山等地围剿土匪,建立奇功。建设时期,狮阵作为沙美村民强身健体的一种传统项目保留传承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华武术像春风一样在祖国大地复苏,各地习武风尚方兴未艾,沙美村民也热情高涨,邀请卢厝村师傅到沙美开馆授艺,传习狮阵武术。
20世纪70—80年代,沙美狮阵应邀参加“永宁公社文艺踩街”“永宁镇政府庆国庆迎中秋”等一系列活动,为节日活动增添了活力与喜庆。至今,这些美好回忆仍然是沙美村老年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300年历史狮阵武术
焕彩新生
石狮市沙美狮阵武术传承已有300年历史,今天依然有数百人的齐整大阵集体演练,生龙活虎,充满活力。沙美狮阵武术馆在传承狮阵文化方面下足功夫,以泉州刣狮传习所为平台,利用寒暑假,培养青少年对于狮阵的兴趣,使村里老中青少不同年龄层的村民都能够积极参与狮阵演练。目前,沙美狮阵已经拥有一支300多人的队伍备用军。
作为闽南传统文化,每次狮阵演练都需要数十上百人齐整上阵,狮阵武术表演由阵法操练、武术演练、弄狮盘打三部分组成。阵法操练以龙虎旗为前导,狮阵武士分为二列阵队,持各种兵器进行摆阵串绕,演练青狮阵、蝴蝶阵、蜈蚣阵、八卦阵、连环阵等各种阵法,青狮穿插队列之间,表演各种狮舞技巧;武术演练有各式拳术、各种兵器,以及扁担、锄头、雨伞等信手拈来的农具,各种兵械40余种,进行单练、对练和集体群打;弄狮盘打,狮阵武士持各种兵器轮番与青狮搏杀盘打,犹如万军中的实战训练,气势恢宏。
为了进一步传承狮阵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沙美狮阵武术馆大力开展狮阵武术教学传承与交流比赛活动。2010年10月20日,“沙美狮阵武术馆”正式成立。2021年,以石狮狮阵为代表的泉州刣狮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2006年至今,沙美狮阵共参加国际、国内比赛和展演40余次,为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永宁镇都争得了荣誉。现有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刣狮)代表性传承人6人、石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刣狮)代表性传承人4人及教练员14人、裁判员5人。
时至今日,沙美村老中青百人齐上阵的情景在村里仍时常可见,绕村巡视,甚是威武。打出名气的沙美狮阵多次受邀在古卫城暨城隍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在国内外重大武术比赛中屡获佳绩,逐渐成为石狮新的民俗名片,也为石狮全面建设现代化商贸之都贡献着“沙美智慧”和“沙美力量”。
(记者 张军璞 通讯员 卢文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