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少林寺,在重庆有个下院——四面山少林寺(俗称西少林寺)。早就听两寺的方丈常定法师说起,却无缘见其真面目。近日笔者来到重庆江津区四面山镇,距四面山少林寺不远。在重庆企业家洪国师兄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参访。
雨后的雾都山区云雾缭绕,沿着盘山公路抵达四面山少林寺,寺院依山而建,背靠双峰插旗山,左右龙盘虎踞,前庭三江汇源,远山万重蜿蜒,从制高点远眺,富有闽南特色的红砖琉璃瓦,在青山与云雾中若隐若现,与青砖黑瓦的西南民居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山水叠翠、烟云流润的写意水墨画。
据主理日常寺务的常贤法师介绍,四面山少林寺位于重庆江津区中山镇白鹤村,由原双峰寺扩建而成。寺内碑刻记载,双峰寺始建于宋景德年间,原名“景德寺”,后因背靠插旗山上的双峰而改称为双峰寺,明清时,该寺一度毁于兵乱和火灾,清康熙和光绪年间又两度重修。秉承农禅结合的禅宗思想,双峰寺把日常劳作视为修禅的一个组成部分。清嘉庆年间,少林寺僧游方来此,传法授功,光大禅门,还创办了名为“书院头”的学校,盛时有僧徒五百余人,庙产众多,庙田绵亘数十华里。相传当年要到寺内当和尚,每个人必须得背得起一块数百斤的大石头,修上一步路,才能受戒当武僧,至今,寺内一条“五百僧梯”仍保存完好。
泉州少林寺始建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晋江东石人蔡永蒹在《西山杂志》提到:“十三空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也。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 因为泉州有个少林寺,泉州到处就卷起“少林风”,经久不息。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自顺治至乾隆约80年间的泉州武官人数,提督17中泉州占7人,参将以下211人中泉州占94人。
泉州少林寺亦称南少林,其与北少林遥相呼应,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因为武术上“南拳”与“北腿”齐名并称。明清以来,泉州少林寺武术已传播至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及琉球和东南亚等地。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泉州少林寺方丈释常定结缘少林34年,一直为少林文化的传承弘扬孜孜不倦,泉州少林武僧们近年来主动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华武术,目前已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展示中国禅武文化,泉州少林寺也因此被中国侨联批准为“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被省台办批准为“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2012年释常定带领监院常贤法师及僧众入驻建设管理四面山少林寺,他表示,泉南少林风入渝是缘分,但又有必然之联系。泉州、江津自古皆有习武之风,有一年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并列第一的两名选手,一位是泉州人,一位是江津人。
在完整保留古寺及寺庙周边5座历代住持墓、155座明代和尚墓的前提下,双峰寺2012年春依照泉州少林寺的规制进行延伸扩建,占地2000多亩,经重庆市、江津区佛教协会批复,双峰寺2014年更名为“四面山少林寺”,寺名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传印大和尚题写,目前已完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准提殿、观音阁、文殊阁、普贤阁、钟楼、鼓楼、藏经楼、演武厅等殿宇及设施的建设,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东少林寺在天津、西少林寺在重庆、南少林寺在泉州、北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四寺鼎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庆市江津区美好教育研学旅游地方教程《根在江津》已将“探访四面山少林寺”列为小学三年级研学课程。常贤法师表示,四面山少林寺将整合当地旅游、宗教、商贸、景观等资源,让游客在寺庙内不仅能旅游、参禅,还能欣赏少林僧人带来的五祖拳、剑经棍法等南拳功夫,将四面山少林寺打造成为重庆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
(闻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