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第10版:宝盖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祖父的故事

■曾华福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石狮大地,我们家也从老城区搬迁到新城区。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早晨,妻子例行到菜市场买菜,见一位坐在街道旁晒太阳的老者,脸带笑容,妻子也礼节性地与他点点头,十分健谈的老人主动与她交流起来,当听说妻子的姨妈是他们林边村的,思维敏捷的老人立即说:你是湖边玛瑙的孙女。后来遇到熟人,老人都会主动介绍,她是玛瑙的孙女。一个上世纪30年代普普通通的华侨,时至今日,为什么会在石狮湖边一带,甚至整个老城区都记得他呢?原来祖父是个有故事的人……

祖父姓吴,名仕玛(家乡人都称他玛瑙),生于1877年,石狮湖边人(现玉湖)。曾祖父秉性刚直,少失怙恃,为农为商,惨淡经营抚养两弟一妹,后将家产分给两弟,只身前往蚶江做小贩,因小本生意,生存艰难,幸而许氏(祖父之母)贤淑,劳苦含辛早暮力做女工,养家禽家畜等收入供祖父读了三年半私塾至毕业。16岁前往深沪为伙做工,收入颇丰,20岁远渡菲律宾经商。“如今家道小康,与凡人齐,皆吾母许氏之功。”这是祖父事业有成后修家谱的自述。

据说祖父去深沪做工,曾祖母给他带去一小袋熟花生,祖父舍不得吃,而是用竹片扎成小圈圈,花生放竹圈内,在市场叫卖。到菲律宾后,祖父从学徒做起,帮人记账,后开了一家小杂货店,由于他有文化、有生意头脑、思维活络,生意越做越红火。当他积累了第一桶金时,即风风光光回国,时人用骡车马驼来形容他从菲律宾带来的东西之多。

祖父这次回国,还分别为大儿子、大女儿完婚,闽南话称:娶媳妇、嫁查某仔。俗话说:龙交龙、凤交凤,儿媳妇是附近乡下大户人家的女孩,而女儿的夫家则在安海办航运,厦门有钱庄和布行,宅厝一大片。

祖父再次回国是上世纪20年代末,这一次,祖父带巨资在石狮民生街向房地产开发商购买刚建好的两层杉木砖墙结构店铺,一列五间(俗称五开间),又买了店铺右侧及后面一大片空地。后来还在空地建一幢小巧别致的两层洋灰楼。

祖父是一位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在异国他乡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他回来建这幢洋灰小别墅,是为将来回家乡安度晚年、享受生活做的准备。小楼有水井、厨房生活设施,还有冲水厕所。

祖父还是一位见识广、头脑新,善于接受新事物、思想解放的人,他富贵不忘父母和先祖恩,在离民生街不远处,原石永公路旁(现邮电大楼),建了一座气派堂皇的仿西式祖墓,时人均称“番仔墓”。番仔墓背山(林边山)临水(后清塘)。祖父多次回国置地建宅,树大招风,也招坏人惦记。民生街又是石狮东北方向乡下人进城的必经之道,附近乡下一伙绑匪早就计划绑架这个有钱的华侨,派人跟踪、侦查踩点,寻找下手机会和绑架后逃离的方向。

机会终于来了,绑匪探知那年农历七月廿四是石狮后花普渡日,祖父后花的外甥设宴请他,当日傍晚,祖父与一位租客华侨朋友一同前往,两人出了门,刚走了不到两百米,突然从一巷子里闯出两个人,慌乱中架起祖父的朋友正要逃走,其中一人说,抓错了,是另一个胖胖的,于是放走祖父朋友,架起祖父沿着林边山方向逃窜……

被放走的朋友火速跑回来报告,其时祖父民生街宅后那一片空地正租给石永、石蚶办汽车站,站长是祖父的堂亲,其见多识广、按照祖母的吩咐,一面差人打锣,通知乡里青壮年到民生街汽车站集合,祖母派人去街上买了几十把手电筒,不大一会儿,集结的几十人立即上车,站长指挥向林边山方向追去……

绑匪架着祖父一路逃窜至郊外的林边山,又从林边山架到更远的塔山,祖父虽个头不高但很胖,后用轿子抬……可怜的祖父在漆黑的夜晚,在荒无人烟的大山上,被这伙绑匪折腾了几个小时。直到绑匪听到远处传来的敲锣声、叫喊声和满山遍野的亮光,见大势已去,才不得不放弃,把祖父的眼睛蒙住,仓皇逃离。

追到塔山脚下的乡人,像梳篦子一样,把半个塔山梳了个遍,终于在一堆芦苇丛里救出祖父。紧接着开车去追绑匪,抓到其中一个,供出同伙,原来是附近乡下人,企图绑架有钱的华侨、敲诈钱财。

事后,从祖父获救后的从容淡定、谈笑风生告诉家人遭绑架经过,足见祖父并非等闲之辈,在生意场上征战奋斗了大半辈子的祖父,什么风雨、什么世面没见过,祖父胆识过人,面对绑匪不恐不惊,与绑匪周旋,坦然面对。他坚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坚信家乡亲人一定会来救他。因此,当不谙世事的六岁小孙女面对浑身伤痕的祖父傻笑时,祖父笑着对孙女说了句闽南调皮话: 你是想吃豆干饭吗(闽南风俗,老人逝世,主人家煮豆干饭)。

祖父是石狮新湖的华侨名人,既是生意人,又是文化人,他没有忘记曾祖母历尽艰辛供他读书,是知识改变他的命运。他记得曾祖母常常提起,当他在襁褓中,有一次柴草不够,曾祖母只好从他睡觉的摇篮中,抽出一束垫摇篮的稻草,才勉强把饭煮熟。祖父也常用这件事教育儿孙,做人要学会勤俭节约,不能大手大脚,并说他的钱全靠节俭和辛苦打拼得来的。

祖父人品高尚,他烟酒不沾,也不交番婆(娶菲当地女子),一辈子诚实守信做生意,用闽南话说是十足的好囝。他有钱以后,曾在湖边和民生街两度开办家庭学堂,花钱请女先生教书,有课桌12张,每期24个女学生,让堂亲和厝边女孩子免费接受教育。

当过三年半私塾学生的祖父,也享受一把当老师的乐趣,督促两个女儿学习。一个女儿在手帕上写小楷,一个大笔书春联。

祖父还乐善好施,宗亲有的家庭子女多,生活困难,只要他知道的,均给予经济上的接济。

这就是祖父留给我们的记忆,即祖父的故事。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