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04版:菁菁校园·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紫砂陶艺百年传承的历史画卷

以小说笔法为紫砂壶立传,被誉为“书写紫砂第一人”的作家徐风最新长篇小说《包浆》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故事从古蜀镇古南街宜兴紫砂世家一间聊壶茶坊讲起,一把壶,承载着制壶者的匠心巧思、藏壶者的慧眼如炬、鉴壶者的守正持公。主人公钦子厚以壶为师,最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出家族、推向未来。

从“壶王三部曲”到非虚构作品《布衣壶宗》《做壶》等,徐风被称为“最会写紫砂的中国作家”。如果说其早年的作品侧重于用文字“制壶”,《包浆》则是用文字“品壶”。在这部小说中,他以古蜀镇紫砂壶收藏世家葛家三代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近一个世纪的传奇往事。

紫砂壶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印”于一体,有着独特的艺术旨趣。徐风用20余万字的篇幅,渐次展开制壶、鉴壶、藏壶故事,牵连起数百年紫砂壶工艺史和文化发展史,描绘出数代人接续创造、守正创新的艰辛历程。主人公钦子厚一路拜师学艺、寻访记录、守护创新,最终将葛家三代几百件传世名壶捐出。在生命际遇中获得的长足成长,是岁月涵养出的包浆。

徐风在钦子厚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以器启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钦子厚在解读祖辈留下的紫砂老壶的过程中,慢慢有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壶成了他的“精神导师”。最终,钦子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出家族,激活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达成古与今、技与艺、传与承、守与创的沟通与联结。

“包浆”是整部小说的题眼。包浆是做壶人与养壶人共同赋予紫砂陶艺的灵性,既是岁月沉淀显现的光泽,也是经历人生磨砺后达到的境界。徐风认为,紫砂壶原是一种器具,文人介入后它才慢慢变成艺术品,同时也变成炙手可热的收藏品。收藏家在乎的是它的来路、价值和潜力,而作家看中的是留在器物上的人性和命运。

《包浆》凝结了徐风多年来对紫砂文化、器物之道、世俗哲理的思考与探索。这部作品延续了徐风创作一以贯之的民间性与日常性,体现出江南市井的生动与淳朴。他以“紫砂名片”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将江南民间之手艺史、生活史、审美史和习俗史深藏于一把紫砂壶的方寸天地之中,以民间经验将“紫砂精神”娓娓道来。

小说借好读耐读的故事,展示了江南文化的活色生香。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插其间,编织出陶都百景的瑰丽图卷,蕴含着徐风对一方水土的情有独钟。江南是徐风的文学乡土,他在潮湿又温和、松弛而细腻的江南氛围中,安排人物轮番上场,叠加紧张的故事情节,从日常中制造戏剧张力,铺开紫砂陶艺百年传承的历史画卷。(黄成)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