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08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篇

红砖雕出“福狮情”

“闽南风·福狮情”红砖雕艺精品展上的现场雕艺演示

陈金矿《百福狮》

吴小清《弘一·悲欣交集》

伍建东《福事叠至》

杨育鑫《狮子》

郑培南《古厝纳福》

10月5日上午,石狮市华山古民居家风家训馆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闽南风·福狮情”第二届泉州市红砖雕艺精品展在这里启动,展出来自石狮、晋江、南安等泉州各地具有代表性的23位艺术家砖雕艺术精品60件。

本次展览由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石狮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石狮市文旅集团、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闽南砖雕委员会(筹)承办,是组织单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世遗之城”泉州,引导广大群众充分感受缤纷多彩的闽南文化,提升对“大美石狮”的文化审美,不断推动民间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这是主办方精心组织策划,于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为市民献上的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

1 红砖雕艺 历史悠久

古人云:“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闽南红砖雕艺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并流布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巧,体现了绘画的审美情趣,尽显能工巧匠的艺术才能,现如今成为国家级非遗“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砖雕刻技艺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红砖雕刻源于闽南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雕刻师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在一方红砖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造型。他们以自然元素、神话传说、民俗文化等为题材,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无论是在庙宇、园林还是在传统民居中,红砖雕刻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在石狮乃至整个闽南地区,红砖雕刻的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寄托着历代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冀。比如,鲤鱼跃龙门图案代表着生活的突破和成功的追求,花鸟图案象征着吉祥、繁荣和幸福。这些图案的雕刻需要经验丰富的雕刻师花费数日乃至数周的时间来完成。他们使用刻刀、铁钳、木槌等工具,经过反复琢磨和雕刻,方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作品。

2 侨乡石狮 砖雕众多

石狮是著名侨乡,华侨乡亲遍布世界各地。石狮人尚美,除了本地居民在自造房屋的墙壁上装饰以漂亮、喜气的红砖雕刻外,一些海外华侨回乡后在家乡建造番仔楼,房屋墙壁上同样装饰有各种图案的红砖雕刻,这些砖雕还融入异域特色,显示了工匠们的精巧构思、精湛技艺,体现出中外结合、精彩纷呈的艺术面貌。

在中国传统村落华山古民居,这里的祠堂、祖厝、宫庙、染布坊、典当、私塾等场所均为红砖建筑,在山水田园之中,红砖雕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煞是耀眼。

福建省民间文学交流中心主任、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泉州市作协副主席陈华发在《徜徉在静谧而热闹的殿堂》一文中写道:“一排稳重的石筑渡槽,隔开了村外的喧闹和繁华。步入古朴雅致的村落大门,一座古老而幽美的闽南风情园映入眼帘。在这里,我仿佛穿越明清,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时光的安详。……我们在这里发现琳琅满目的木雕、石雕和彩绘。而最惹我注目的,当属典雅的红砖雕艺。……在这里,红砖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载体。”除了华山古民居,石狮城乡各地保存尚好的古厝、番仔楼中还有不少这样精美的红砖雕刻,例如景胜别墅、杨家大院、王起沃故居等,那些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各式砖雕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艺术的魅力,蕴含着匠师们的聪明智慧,展现着石狮人向海而生、爱拼敢赢的精神基因与风貌。

3 接续传承 后继有人

如今,我们虽然身处科技发达的时代,但是红砖雕刻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作者的坚守下,它将继续为我们带来无尽的审美享受和艺术价值。红砖雕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雕刻风格和技艺手法的传承。数百年来,这门民间技艺在石狮乃至整个闽南地区代代相传,传承不息。

“闽南风·福狮情”第二届泉州市红砖雕艺精品展共展出60件佳作,杨育鑫、伍建东、吴小清、陈金矿、郑培南、王灿艺、陈媚媚等20多位活跃于石狮、晋江、南安等地的创作者,是具有代表性的老、中、青艺术家,他们用心用情传承传统雕艺,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闽南红砖之中,一件件红艳艳的砖雕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火红新征程的饱满自信。

伍建东、吴小清、陈金矿、郑培南等艺术家纷纷表示,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砖雕刻在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和装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将接续奋斗,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之花。

(尼松义 文/图)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