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宣传主题都围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就是要引起家庭、学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共同为儿童心理健康播洒阳光。
儿童青少年阶段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养成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父母的期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以及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都让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长面临诸多挑战。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全面的支持体系,让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是建设健康中国、改革教育模式不可或缺的重大课题。
“我们到底该如何爱孩子?”孩子的心理和身体一样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营养”。每个典型阶段,都有孩子在默默寻觅缺失的“营养”。作为家长或亲人,我们总是关心孩子的吃穿、孩子的身高、孩子的成绩,那孩子的心灵呢?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心,并采取适当的方式为孩子“注入能量”,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使他们成为更全面、更幸福的人。
笔者认为,难有一把“万能钥匙”,去医治每个孩子的“心病”。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多做些事情:比如,让他们在寻求帮助的路上,少一些障碍,多一些“被看见”;当他们发出求助信号时,即便无法感同身受,也不要心存偏见,学会倾听,与之共情;多一些心理热线、志愿团队、心理咨询室,提供方便可及的救助渠道;提供更多保障,让他们知道有人愿意帮他们疏解“坏情绪”,有人能给他们提供专业建议……来自身边的理解、善意、关爱和支持,将给遭受困扰的孩子们提供“向阳而生”的良好土壤。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有很多突出问题要解决,任重而道远。为了帮助孩子们“穿过风雨”,一切努力都值得。(小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