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 胡剑明
这只民国时期竹雕笔筒(见图),高18厘米,由8个长方形的立面组成,4个大面上分别浮雕刻绘“四君子”——松、竹、梅、兰;4个小面刻四段唐人诗句,分别为:“长廊无事僧归院,尽日门前独看松”“池塘春暖水纹开,堤柳垂丝间野梅”“护霜云映月朦胧,乌鹊争飞井上桐”“夜半酒醒人不觉,满地荷叶动秋风”。
从雕刻工艺上看,四幅画图不是直接在竹片上所刻,而是在纸薄的黄杨木片上细致雕刻好,然后黏附在竹片上形成的。刀法细腻,深浅准确,松竹梅兰各显神姿,尽呈其祥。其四首诗句,楷体书法,笔笔到位,刀刀还原,抑扬顿挫,应和着古诗的意境之美。
松、竹、梅、兰,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具有高尚品格和优雅气质的代表植物。历代文人雅士,多有喜爱“松竹梅兰”的诗句。“长廊无事僧归院,尽日门前独看松”,这是唐代李涉的诗,原文为:宿雨初收草木浓,群鸦飞散下堂钟。长廊无事僧归院,尽日门前独看松。李涉在唐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被贬到峡州为官。他的故事也体现了他的坚强。
“护霜云映月朦胧,乌鹊争飞井上桐。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这是唐代诗人窦巩(生卒年不详)的诗,原诗名为《秋夕》。他做官期间,正直耿介,宁愿官越做越小,也不迁就他人的笼络,不与恶俗之人为伍,可见其文人风骨。
“池塘春暖水纹开,堤柳垂丝间野梅。江上年年芳意早,蓬瀛春色逐潮来。”唐代李约的这首诗,原来写的就是心境:春天回暖的池塘,一池暖水涟漪如纹开来,堤上的垂柳,丝丝之间可以看到山野一侧的梅花。江上年年生长的芳意,总是最早的闲客,欣欣向荣的春色追逐着潮汛而来。李约曾任官兵部员外郎,特精楷隶,并善画梅。这些历史人物,给热爱收藏的后人们带来兴趣的同时,也给予许多启示。正所谓:一只旧时笔筒,几多文人故事。千年松竹梅兰,中华技艺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