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闽南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抗日救国志不渝 赤子丹心昭日月

石狮旅菲侨亲李淡二三事

1949年6月,因长女李彬要回中国参加解放事业,李淡先生携全家人送别留影(前排正中是李淡先生的母亲施乌宽、妻子黄印治,后排正中即李彬)

洋山小学旧址(现为洋厝文体活动中心)

1945年日本投降了,李淡先生高兴地带全家老小欢庆合影,当年已有6个子女(正中是母亲施乌宽、后右一:长女李彬)

在菲律宾华侨义山有这样一座墓,墓碑上铸刻着两行铭文:“风骨嶙峋诗坛能出新世界,节操冰霜英魂永护旧山河”!这座墓的主人是石狮旅菲侨亲李淡。每年清明期间,总有一些侨亲到李淡墓前祭拜。李淡去世多年,为何还如此受人尊崇?记者带你了解一二。

自小勤奋好学

李淡祖籍石狮市永宁镇洋厝村,原名李兹淡,字明我。生于1905年10月17日,卒于1968年9月28日。其博通经史、酷爱诗词,同时也是一位著名旅菲爱国华侨。

李淡的父亲李姜12岁随老华侨漂洋过海到菲律宾,从学徒做起,后来与人合股经营粮油生意,逐渐成为颇有声望的华侨企业家,40多岁返乡后在家乡病逝,当时李淡仅10岁。

李淡天资聪颖,从小酷爱读书,母亲施乌宽托人帮忙,将他送到福州英华书院就读。在校期间,李淡成绩优异,校长向他许诺,只要加入教会,毕业就送他到英美留学。但李淡并不想到英美留学便离开英华书院,转学到集美中学,后考入厦门大学。

“五卅”觉醒报国志

1924年,李淡跟随厦门大学教授欧阳怀、王止伟及杨静桐、周东君等同学到上海进入新建的大夏大学继续求学。据李淡的女儿李彬介绍,在这个时期,李淡在校内常听恽代英、萧楚女等人的演讲和报告,成为最早一批得到共产主义思想启蒙的爱国青年。1925年上海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彼时李淡也投入这场由上海学生掀起的反日反英的“五卅运动”。

“五卅运动”当天,李淡在南京路作街头演讲时,被英巡捕抓入狱,两天后经校方保释出狱。在永宁老家的母亲闻知此事,十分惊慌,即拍电报称“母病重速返”。李淡是孝子,接电报即刻返乡探母。不料,母亲要他一同前往菲律宾。母命难违,无奈之下的李淡只得乘舟前往菲律宾。多年后,旅居海外的李淡回想起当年参加上海学生运动时的情景,仍然意难平,他提笔写下:“五卅曾经做楚囚,胸怀未解百年仇。忍看西火燎东亚,待转夷风伏汉流。”

投身教育永不悔

随母到菲律宾的李淡,开启了他的华文教育事业。李淡和妻子在马尼拉市“中西学校”担任华文教师。在此期间,由于李淡常常与学生谈及国内的先进思潮,引起国民党政府驻菲领事馆的关注,在国民党政府驻菲领事馆的干预下,李淡一度失业,生活困难。李淡夫妇被迫离开首都马尼拉,到美骨山区侨校执教。他先在南甘马仁省那牙市“华英中学”任教,后到南甘马仁省廼乙“中华学校”担任校长,李淡妻子杨蕙畹任教师。夫妇俩住在校舍后面的一幢小草楼,过着艰苦的生活。这段时间妻子因受政治折磨,加上劳累过度,24岁就英年早逝,儿子也不幸夭亡。

1935年春,李淡返洋厝村为母亲治病,把6岁的女儿李彬带回家乡,想让她留在祖国读书,却发现村中只有私塾,于是决定创办一所正规的国民小学。他向当地申请办学,将洋厝村的一所祠堂改造为校舍,聘请来校长和教师,取校名“洋山小学”(意为在南洋思念唐山)。他挥毫书写“洋山小学”的第一块校牌。为了办好学校,他在家乡待了一年多才返回菲律宾。李淡在家乡期间,利用闲暇之余引导乡民学习先进的谋生技术,改善乡村教育条件,深得村民爱戴。

1936年春,李淡返菲后,受聘到新创办的侨校“黎牙实备中华学校”担任校长。1938年,为了使美骨区的华侨子弟就近上华文中学,李淡积极动员,组织美骨五省的华侨联合创办“美骨华侨中学”。

抗日救国志不渝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那颗赤子之心、救国之心从未改变。珍珠港事件的消息传到菲律宾的第二天,李淡宣布学校暂时停课。两天后的午夜,黎牙实比海港出现日军军舰。李淡连夜带领住校师生撤离市区,化装成农民,翻山越岭,步行四省,到达乃乙(北甘马仁省的省府)山区,找到家人,躲避于山林中。日军登陆几天,就贴出通缉抗日分子的布告,李淡名列其首。原来,日军早就布置了一些线人,准备抓捕抗日分子,而作为抗日志士,李淡早就上了日本的通缉名单。

据永宁文史爱好者郑天应介绍,李淡和菲律宾的抗日领导人关系十分密切,大力支持抗日,做他们的后勤保障。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菲华侨就掀起抗日救国运动,李淡担任北甘马仁省华侨救国会主席,负责编印《血弹》刊物,揭露日寇侵华罪行。1932年1月,菲华首届华侨救国会代表大会在马尼拉召开,163个华侨团体的300多位代表出席大会,李淡当选五人主席团成员,成为菲华抗日救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无论在华侨社会,或在学校,李淡多年里极力宣传抗日救国,并组织师生捐献飞机大炮。

日寇入侵菲岛后,宣布不准开办华侨学校、不准华侨青少年读中文。李淡冒着被日军逮捕的危险,悄悄将当地失学在家的华侨青少年召集到家里教授中国古文学,每晚坚持上课,给他们讲解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以及陆游等爱国人士的诗文。抗战期间,也是李淡诗词的高产期,以诗明志,以词抒情。他参加主持抗日英雄敏顺烈士纪念园奠基时赋诗:“太息忠骸何处寻,追彰表率筑园林。奠基有幸同埋石,忍泪无言慰断琴。”

李淡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而他也是一直这么教育其子女的。1949年6月,当很多人不理解他让长女李彬回国参加解放事业时,他写下“我岂癫狂能割爱,八闽父老待温存”。不久得知李彬随部队向福建进发,满心欢喜的李淡写下:“寄语关山征战者,为民到处建楼台。”

新中国成立后,李淡为之欢欣鼓舞,一直想回国观光,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成为他终身遗憾。临终时,李淡哀叹:“我要是能见一眼北京天安门,死也瞑目。”

郑天应介绍,在抗日战争期间,无数像李淡深爱着祖国的华侨,他们或英雄抗战,抛头颅洒热血;或默默奉献,为祖国抗日筹集资金,在今天我们应该缅怀他们,把他们爱国爱乡的精神化成建设伟大祖国的动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王秀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