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07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举人故乡办学 百年老校培育英才

学校改扩建后新貌

五星实验小学首任校长许献琛

五星小学早期土墙教室

1952年学校建设过程

在建筑中的五社小学校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长河里,有一所学校,毗邻凤里老街古地,有历史的浸润,文化的铺垫,从百年前的传统学堂到现代学校,虽历经百年沧桑,仍踏出流金岁月,它便是位于凤里街道的石狮市五星实验小学。这所由旅外侨亲及乡中贤达创办的学堂,先后易名“五社学堂”“红卫小学”“石狮学校五连”“五星小学”等,并以“石狮市五星实验小学”延续至今。近日,该校迎来了它的百年校庆,海内外优秀校友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本期闽南文化,我们一同走进这所百年老校,了解那段光辉的百年岁月。

石狮后花、东村、山上、内透、磨内五个自然村,在早些时期被称为“五社”。1920年,旅外侨亲及乡中贤达为培养子弟,在后花祠堂创办了创新学堂,并取名为“五社学堂”。学校建成之后,许献琛担任学校首任校长。关于这位许献琛,他又是何许人?或许大家对他会感到陌生,但他的作品想必大家都曾品读过。

“阴阳非有两般理;善恶只凭一点心。”这是石狮城隍庙门前的一副有名的对联,对联的原作者正是清代举人许献琛,也是五星实验小学的首任校长。许献琛(1862—1921),讳武荫,字韫玉,号璞山,出生于台湾台南,祖籍石狮凤里山上村。据记载,许献琛自幼聪慧,光绪六年(1880)在台湾中秀才,光绪二十年(1894)参加甲午科乡试,中举人。甲午战争翌年(1895),台湾遭割地之变,许献琛不愿忍受日本侵略者的统治,毅然携眷返回祖家石狮山上村。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社会兴起了办学热潮,1920年,许献琛配合后花、山上、内透、磨内和东村五村的乡贤及侨亲,创办了“五社小学”,寓意五村融合团结,许献琛被推举为首任校长,他为新学校撰写一对藏头联:“五方风气渐开,热心公益,弟子栽培入学;社会致公蒙养,立言提耳,人才蔚起升堂。”五社小学创办初期,借后花等村祠堂作教室,有3个班级、100多名学生,许献琛身为校长又当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善于引导,其为人处世受学校诸董事所推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侨汇中断,五社小学停办,学生转至鼎新小学及邻近小学就读。“鼎新小学创办于1935年,校址设在石狮东村震东街(现属东村街),当年五社学堂停办后,五社内学员就在这里继续接受教育。但因为历史原因,1948年,后花鼎新小学停办。”在采访中,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抗日战争胜利后,乡贤许可合、许宝羌、王善添、许黎水、陈权等人有感于育才强国之要,奔走呼吁兴学,获旅菲华侨大力支持,1946年学校复办,在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接管学校,命名为“五社小学”。由于当年学校规模扩大,生源骤增,又增设山上、内透祠堂为教学点。后来,旅菲五社同乡会、五社小学校董会相继成立,1959年建成土木结构教室4间,并筑土台,修操场,私立小学“五社小学”初具规模。再后来的几年,五社小学几经易名,直至1974年,学校复名“五星小学”(公立)。2018年9月,该校升格为“石狮市五星实验小学”。

建校百年,饱经风霜,百年来在海内外乡贤、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该校加强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接续提质增效、办学效益显著。2020年以来,新扩建科技办公楼、改建教学大楼,改造操场、食堂、报告厅等基础设施,总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旧貌换新颜,为五星小学的百年征程翻开崭新的画卷。如今学校有27个教学班,学生约1400人,教职工80人。学校曾荣获“二十一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研究实验学校”“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等近50个石狮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

尤其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乒乓球”“管乐团”美育教育进校进课堂,被评为“福建省体育传统学校”“福建省体育特色学校(乒乓球)”,同时,也是福建省中小学乐团培育建设项目校。学校重抓师德承诺践诺、“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校本培训等助推教师成长,践行五育并举,在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校园四大节等活动中探索个性化育人模式,形成了鲜明的“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办学特色。(陈嫣兰)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