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09版:杂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清代骨雕农渔生活鼻烟壶

■湖北武汉 李笙清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首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川田家》,描绘了一幅安然闲逸的田园农家生活画面,联想到所处的官场仕途尔虞我诈的险恶环境,寄托了作者对乡村生活“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无限向往。乡村原野,稼穑渔猎,充满了宁静闲适的氛围,与山林草庐一样,都是令古代高士隐者钟情向往的地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高士陶渊明,就是辞官归隐寄迹乡村,过上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自在生活。近日观赏一件清代鼻烟壶,那种原生态的农渔生活场景跃然眼帘,令人油然而生出几分“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感慨。

清代骨雕农渔生活鼻烟壶(见图),高6厘米,扁圆形。翡翠盖,带勺。束颈,溜肩,鼓腹,圈足。瓶身以动物骨骼雕琢而成,局部有裂纹。两面腹部主题纹饰为农渔生活画面,一面是农人耕作间隙小憩场景,只见庄稼地边,一位头戴破旧毡帽的老农坐在石头上,面目慈祥和善,双手环抱于胸前,双腿并拢,面向一侧,似在与旁边临水垂钓的老翁闲谈农事,一柄长长的锄头斜放在身边,可见老农锄地疲乏,在小憩的片刻间,不忘与钓者闲话,其乐融融。另一面为老翁垂钓于河边的场景,河上水波潋滟,河畔水草萋萋,老翁头戴宽大的斗笠,袍袖挽至手肘,背后放着一只鱼篓。老翁在岸边坡地上席地而坐,双手放置于膝盖上,一根竹子制成的钓竿插在地上,上部高高翘起,钓线垂于河面。老翁没有手执钓竿,而是侧脸而视,与小憩的老农正开心闲聊,毫不顾及是否有鱼儿上钩,颇有几分明代诗僧吴鼎芳笔下钓者“搔首对斜阳,纶竿久不理”的意蕴,从中可以窥见工匠对人物神态刻画的独具匠心:老农俯视、钓者仰视的神态举止,也显示了老农、钓者所坐地方的一高一低,充分突出了工匠注重细节的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把握场景的准确性,使场面显得真实而生动。

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人和书生,为中国农耕社会中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历史上,渔樵耕读还分别与四位古人有关,即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严子陵,一生拒绝出仕,隐居于浙江桐庐富春江畔,垂钓终老,是东汉著名隐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语赞誉之。西汉大臣朱买臣,出仕前家境贫寒,曾是以卖柴为生的樵夫。“耕”与中国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舜有关,他曾经在历山之下辛勤地耕田种地。“读”则来自于“佩六国相印”的战国纵横家苏秦铁锥刺股励志苦读终有大成的典故。明人任环曾写过四言格律诗《渔樵耕读》四首:“明月扁舟,芦花浅水。鱼无深愁,漫兴而已。云山砍破,挑此一肩。留彼新松,以待参天。一犁春雨,万顷秋风。击壤而歌,伊谁之功。刺股悬梁,囊萤映雪。达之思兼,穷亦归洁。”自古英雄不问出处,古代文人崇尚这四位古人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这在一些艺术品上屡屡可见,这件鼻烟壶选取了其中的渔、耕两种,形象自然,场面和美。

据清末书画家赵之谦所著《勇卢闲诘》记载:“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利里亚国,明万历九年,利玛窦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鼻烟壶作为舶来品,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材质方面丰富多彩,被称为“集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工艺品”。这件鼻烟壶以动物骨骼雕刻,技法以浅浮雕与线雕相结合,刀法娴熟,刻画细腻,线条流畅。整件器物造型别致,磨制精湛,光洁透亮,人物形象写实,栩栩如生。画面闲静和谐,悠然惬意,反映了乡村田园生活宁静美好的一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