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 张蒙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幅清代端木林绘图、周煐题字仿《西园雅集图》(见图),纵121、横150厘米,纸质,国家二级文物。图上方有题字,署款:丁卯小阳月。西阳检斋周煐谨书。款下钤印两方,上为阴阳文方印“周煐”,下为朱文方印“检斋”。图左下方有两枚画家印章,分别为白文方印“端木林印”和朱文方印“筱峯”。画面内容展现的是北宋时期一场流传千年的“西园雅集”文人盛宴。
所谓“雅集”,即文人之间的聚会。从古至今,雅集无数,最著名的当为东晋时期“兰亭集会”,与会者41人,涉及王、谢、桓、庾四大家族,王羲之所书《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后世文人学士争相临摹。翻遍史书,能与“兰亭集”相媲美者,唯有北宋时期“西园雅集”。
“西园雅集”,指北宋元丰元年(1078),驸马都尉王诜邀请苏轼等人来自己府邸西园聚会的一次文人活动。“西园”位于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公主嫁给王诜,宋神宗赐予住宅,《宋会要辑稿》记载:“有园林之胜,又引金明涨池,其制度皆高。”“金明”为汴京湖沼,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曾绘《金明池争标图》,公主府邸引金明池水入园,由此可见西园景致之胜。
西园雅集与会者共16人。雅集之后,李公麟以白描手法为此次雅集绘制《西园雅集图》,米芾据此作《西园雅集图记》。《西园雅集图记》内容为:李伯时效唐小李将军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之气。其着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幅巾青衣,据方几而凝伫者,为丹阳蔡天启;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后有女奴,云环翠饰侍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家姬也。孤松盘郁,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下有大石案,陈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坐于石磐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团巾茧衣,秉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幅巾野褐,据横卷画归去来者,为李伯时。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咎。跪而作石观画者,为张文潜。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视者,为郑靖老。后有童子执灵寿杖而立。二人坐于磐根古桧下,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陈碧虚。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幅巾袖手而仰观者,为王仲至。前有髯头顽童捧古砚而立,后有锦石桥、竹径,缭绕于清溪深处,翠阴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团而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旁有幅巾褐衣而谛听者,为刘巨济。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溪之中,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
结合史料信息与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可知雅集与会者信息,为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米芾、王诜、李之仪、蔡天启、李公麟、郑靖老、王仲至、刘巨济、道士陈碧虚、日本僧人圆通大师,涉儒、释、道三家,多为元祐党人。
王安石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进行改革。支持变法者,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者,为“元祐党人”。苏轼及其门人、好友,多为元祐党人。参与西园雅集的十六名文人士子,以苏轼为核心人物,或为其手足,或为其门人,或受过其指教点播,苏轼既为伯乐,也为良师益友。两党之争,历时久远,几番轮转。西园雅集被看作是北宋元丰年间一次文坛顶流的切磋,但联想到与会者的元祐党人身份,很难忽略雅集所包含的政治性。
参加西园雅集者的服饰,尤其是幅巾,代表了北宋时期比较普遍且流行的士人服饰。16人头冠共八种,分别为幅巾、仙桃巾、唐巾、团巾、道巾、披巾、琴尾冠、道帽。幅巾是巾的一种,用于裹头。士人裹巾流行于东汉时期,到宋代幅巾种类变多,还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根据宋代传世绘画作品,可将宋代幅巾分为两类。一种是传统的方巾,如逍遥巾、纶巾、披巾、云巾等,自然随意没有固定的造型,直接系裹。一种是通过折叠和缝制做成固定造型的帽巾,如仙桃巾、唐巾、东坡巾、道巾、山谷巾等,具有硬挺的造型,不需要系裹,使用时直接佩戴。幅巾色泽简洁,具有朴素之美;幅巾带子随身体自然拂动,具有飘逸之美;宋朝崇尚道教,道服成为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象征,道服中的程子巾、华阳巾、道巾、逍遥巾、庄子巾等成为宋代士人常服,具有出世之美。
幅巾之于宋代士人,除却实用性,已经具备装饰性和象征性,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西园雅集参与者代表了北宋元丰年间最杰出的文人团体,所着服饰间接传递了文人洒脱淡然的态度。
《西园雅集图》不仅纪实记载了这场文人雅集,还开启了文会题材新篇章。后人十分热衷创作、临摹该题材,著名的有南宋马远、元代赵孟頫、明代仇英等。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幅作品,端木林绘、周煐题字。查阅史料,两位书画家信息较少,不知其生平。只能由该幅《西园雅集图》中信息推知:端木林,字筱峯。周煐,西阳(今广东梅州市或亳州市涡阳县)人,字(或号)检斋。该图所绘年代不知,题字于丁卯小阳月。不过根据该图与题字推断,应为清末民初之际。丁卯年应为同治六年(1867),小阳月即十月,由此推测该字题于1867年的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