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05版:民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守护华侨文化的“根”与“魂”

时评

日前,《石狮市华侨建筑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印发,将通过全面普查、建立多层次保护体系,做好华侨建筑的保护活化利用,以此凝聚石狮籍海外游子的乡愁记忆,维系好广大石狮籍侨胞的精神血脉和情感纽带,更好激发其爱国爱乡之情,助推侨商回归。(详见2月27日《石狮日报》一版)

在石狮发展历程中,华侨们始终心系家乡、回馈故里、助力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建设家乡、惠泽乡亲作出了积极贡献。石狮侨厝、侨居、侨村留有他们的印迹,在这些华侨建筑中,可以窥见石狮的变迁,感受华侨们的爱国情怀和家乡情结。这些华侨建筑也成为传承家乡“爱拼敢赢”精神的另一种方式。

今日的石狮,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老旧房屋逐渐退出舞台,不少华侨建筑亦是人去楼空,少有人居住,容易被遗漏、遗忘,直至荒废。因此,加大对华侨名人故居、华侨建筑的保护力度,充分挖掘和传承华侨民居建筑的价值,留住海内外乡亲“根”的记忆刻不容缓。近年来,石狮通过多举措推进侨乡文化的保护,从建设侨乡文化名村名镇到推动华侨建筑成为家风家训文化馆的新载体、推出文旅融合的侨乡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再到华山村等华侨聚居村落的保护性施工,从而让这些华侨建筑焕发新生,真正活化为“看得见的文化,记得住的乡愁”,吸引华侨后裔及国内外游客参观旅游,增强海内外乡亲的参与感、获得感与认同感。

《方案》明确,将组织全面普查,落实规划保护。笔者建议,对于华侨建筑的普查,最好以网格清单推进,深入到每一幢华侨建筑,对户主姓名、常住人口、始建时间、利用状况、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层数、房屋间数等进行摸底调查,挖掘整理其中蕴含的华侨文化精髓遗存,如华侨档案、历史记载、名人名记等涉侨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为推动华侨建筑分类处置、修缮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华侨建筑保护活化利用是关键。创建以侨史馆、家风家训馆等为新载体的新式保护方式逐渐流行,通过对原有建筑的修缮保护,增加人气与流量,通过收集反映原有建筑主人或辖区影响力高的华侨华人实物、文献和资料,充分展示“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的历史叠影,为广大归侨侨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阵地,成为侨界人士回乡陶冶精神的“文化客厅”。

树高千尺连着根,“厝”在根就在。一砖一瓦、一椽一木上的“侨”字,是镌刻在石狮历史血脉中的印记,也是助推石狮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石狮市华侨建筑保护利用得好,将通过借景生情,以乡愁为引线,吸引广大侨商侨企回归投资创业,让更多老一辈海内外乡亲“落叶归根”,让新一代华侨后裔回乡兴业“落地生根”。(青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