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04版:民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地震来临时 不要 光发“朋友圈”

本周观察

黄韵诗/图

过去一周,除了清明假期降雨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4月3日上午发生在台湾花莲海域的7.3级地震,福建、广东等地震感明显,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亦有震感反馈。同过去的几场有感地震一样,微信朋友圈依旧“震感强烈”。

“地震震级×级,朋友圈‘震级99.9级’!”每当发生有感地震时,最热闹的当属微信朋友圈,不少人通过微信朋友圈“晒”出地震发生后各自的状态,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于是,“朋友圈地震”成为百度百科的新词条,指某一集中时间段,具有震感不明确、强度不明确、震源不明确等诸多不明因素情况下,朋友圈先于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信息。

当然,随着近年来各级关于地震科普宣传的普及,社会公众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认识也不断提升,至少知道不能以讹传讹、随意转发未经官方渠道发布的地震信息。我们看到,4月3日的手机微信朋友圈,人们除了发布“地震了?”的“奔走相告”,更多发布的是中国地震台网、新闻媒体关于地震的权威信息。“地震发生时如何第一时间科学避震?”“手机的地震预警怎么开?”“石狮学校迅速组织学生安全撤离”……当日,“石狮融媒”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发布多条相关消息,也得到读者广为转发。

然而,当地震纵波来临时,相较于聚焦微信朋友圈,人们很少完成自救避险动作;在可能发生余震影响的背景下,也很少有人作出相应的准备。“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反而成为人们面对地震的一种调侃。显然,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可能产生的灾害,是十分不可取的。须知,地震避险是一门科学,并非“跑不跑”那么简单。事实上,成年人对于地震避险自救能力的掌握,甚至还不如在校学习、经常演练的小朋友们。这里,简举几例:你知道地震来临时,是立即下楼还是就近避险?你知道我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哪些地方?你家中是否有备好手电筒、火柴(打火机)、蜡烛、食物、饮用水等物品在内的急救包……

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预测并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逃生也好,避难也罢,不要觉得自己的认真,是大惊小怪和懦弱。大家要学点地震避险常识,不要当地震来临时,在跑与不跑之间“左右为难”。

(吾提)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