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05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割茅草

■倪怡方

割茅草,在漳州地区方言里叫“割茅”,他们的语言和泉州话相近,只是在腔调上略有一些差异。

20世纪60年代末,我们全家来到漳州华安县一个小山村,在这儿生活了整整4年,也是在这里,我和姐姐一起学会了“割茅”。

当时我们的房东大娘一家,除了她老公长期在县城打工,还有一个儿子和3个女儿。这家人很善良,平时有什么好吃的都不忘盛一碗给我们尝尝,尤其是无偿提供茅草让我们烧火做饭,才有了后面我父母亲要求姐姐和我利用星期天上山学“割茅”的事情。

房东大儿子是个木匠,应该是有上过初中,大女儿是生产队全劳力,二女儿据说念过几年小学,很早就辍学了,当时只能算半劳力,而三女儿年龄比我们小,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所以教我们学习“割茅”的师傅,自然而然的就非房东二女儿莫属了。

房东二女儿年龄和我差不多大,个头不高,长得结实,齐耳短发,一双眼睛明亮有神。听说我们要跟她上山学“割茅”,她很来劲,立马为我们准备了斗笠、镰刀等工具,手把手地教我们穿草鞋,并郑重其事地说只能穿旧的,新草鞋“割”脚(没经过磨合)。当我扛起那根两头尖的木棍,见一头绑着的麻绳还带着一副小木头叉叉,更是觉得新奇。

第一次上山学“割茅”,我们把它当成一次“春游踏青”,就像学校组织的一样。

记得那天阳光和煦、云淡风轻,从县级公路拐进山间小道后,更见满山滴翠,鸟语花香,惬意极了。但是很快山路开始陡峭,不一会儿就让我手忙脚乱了。房东二女儿在前头带路,不时回头告诉我们:“脚踩稳了,比较陡的地方注意一手捉住前边的树干或一把茅草,用点劲,后脚用力蹬一下就上去了。”有样学样,渐渐地,我们慢慢摸到了点门道。

好不容易到了草木茂盛的地方,房东二女儿划了个区域,意思是可以割了,我和姐姐便开始忙碌起来。才没一阵子,我就觉得腰酸背疼,满头大汗了,口干舌燥之时,抓起带来的行军壶,大喝一通,很快一壶水就喝光了。一个晌午下来,我姐和我才割了一小堆茅草,再看房东二女儿身边的茅草已经堆得像小山似的,我们姐弟俩不禁面面相觑,一脸羞愧。

到了捆茅草的时候,房东二女儿默默地过来帮我们,一边把她割的茅草添加在我们这边,一边示范如何捆扎茅草,原来那捆麻绳上的一对小木叉叉,在这儿起了关键作用,麻绳扎紧茅草后,叉叉交叠一起束紧了茅草,而两头尖的木根分别扎进两捆茅草中间,一担茅草就可挑起了。那天中午,我们学着房东二女儿捧着山涧水就着带来的简陋饭菜吃得很香。

回家的路上,肩上的茅草担不仅越挑越沉,而且肩膀越来越疼,房东二女儿在前边不仅要示范如何换肩,还要在下坡的沟坎边停下照顾我们,教我们如何一步一步踩稳,防止连人带挑子掉下山坡。我咬紧牙关一直坚持到了山脚下,把茅草挑子往路边一甩,靠在一块岩石上,人几乎都要虚脱了,一抬头,只见房东二女儿正笑嘻嘻地看着我们。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经过几个回合,姐姐和我的“割茅”技艺也大有长进,从一小捆到一大捆,从让房东二女儿帮忙捆扎到自己完成,上坡下坡也稳稳当当的,成就感满满。那段日子里,之前傍晚凛冽的山风,有点吓人的空旷墓穴,在我们眼里都已习以为常。有一次,在“割茅”的过程中,我还亲手用镰刀斩杀了一只从草丛中窜出来企图偷袭我的竹叶青蛇,如英雄般高歌凯旋。看着屋檐下堆积起来的茅草垛,我们姐弟俩内心的喜悦更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几十年过来了,“割茅”的经历还历历在目,现在我们才明白父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们不只是为了减轻当时房东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我们的劳动技能,磨炼我们的坚强意志,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