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09版:书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几人识得华新罗

■安徽安庆 姚悦

维扬这块风水宝地,在清代近三百年间,由于水陆两地交通便捷,商埠云集了各方的巨商大贾。这不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同时,也给古城的艺术文化,带来了盛况空前的高度繁荣。一时间,各路能书擅画精英聚集维扬,寻师访友,交流画艺,多以售字卖画为主流。其中,以“扬州画派”最为著名。

一般多数人理解,“扬州画派”卖画的画家,肯定都是扬州本地人。实则不然,“扬州画派”有不少是外乡人,高凤翰是山东人,边寿民是江苏山阳人,华嵒是福建上杭人。这些画家,或过往拜师访友,或弃官归隐暂住,或客居卖画奔波。可以肯定地说,基本上都是为了讨生活,而聚集扬州的。新罗山人华嵒,就是远从福建而来定居杭州,一直往返于杭州、扬州两地卖画。由此可见,他们虽非扬州人,但均可列为“扬州画派”最重要的画家。

华嵒(1682—1756),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离垢居士、白沙道人,清代著名“扬州画派”代表性画家,福建上杭人,来杭州后,筑“解弢馆”茅舍数间以居。工书通诗精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瓜果无所不能,花鸟画成就最为突出,在传承宋院体画的基础上,又有“标新立异”的创新,形成自己独特华丽的笔墨风格。在“扬州画派”众多画家中,华新罗应该是位画技全面、成就突出的文人画家。其画设色“艳而不俗,工而不僵”,笔墨精美超逸,颇受世人珍爱。为了生存,华新罗去扬州卖画,虽杭城地面大,但生意不及扬州繁荣。扬州地面虽小于杭州,然大盐商多,生意盘子做得很大,有些大贾为了附庸风雅或装点门面,也喜结交这些画家文人,商人们挥金如土,购买了大量字画。而画家则更需要这些大佬,他们安身立命的生活,就全靠这些大佬的购买力,画有了销路,生存才有了一定的保障。

华嵒为什么诸画皆能,这是平时写生积累所致。他知道,你是卖画的,无论客是大佬,还是市井小民,都必须要按照人家的需求来作画,而且必须要画好,这样你的画才有销路,正常的家庭生活开支才稳定。文人画家确有个性和傲骨,如悲鸿先生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讲得非常有道理。从福建来杭州后,华新罗在人文荟萃的杭城,看到了希望,卖画的机会也多了,人的视野更加开阔了。而且,又结交了文人徐逢吉、蒋雪樵、厉鹗及雪松和尚、紫金道士等,虽然他们都是布衣文人和方外人士,但见多识广,品质清奇,勤于学问,远离尘埃。

华嵒喜游历,也曾梦想过仕途,其一路北行京师,获朝廷特旨召试,惜与宫廷画家擦肩而过。宫廷画家没当成,给个县丞一职,未赴,而是橐笔远游,足迹遍涉塞北、五岳,眼界为之大开,内心得到了丰富的滋养。华嵒壮游回到了杭州,为生计,又去扬州卖画。在扬州卖画间,结识了金农、黄瘿瓢、郑板桥、高西唐等,常聚一起诗酒论画,畅叙幽情,与金农相交最厚。扬州卖画中,华嵒的画作,受到大盐商员果堂的欣赏,邀华新罗府上攀谈,尊为上宾,辟一室供其画画创作。在经济上,多购买其画作,时时周济,解决了华新罗在扬州住宿画画的困境,经济上也宽松了许多。

华嵒从京归,娶妻生子,这样一来,生活压力就更大了。为挣更多的钱养家糊口,他不停地画画,以至于人都累得病倒了。员果堂虽是商人,但他识华嵒是个人才,只不过生不逢时,故辟“渊雅堂”供华嵒专用。然老天总是捉弄人,华嵒在扬州卖画的主要依靠员果堂,因病先他而去,这个打击对华嵒来说非常大,这不仅让他失去经济上的依靠,更失去了精神上唯一懂他的人。想到此,心中发出哀哀的长叹:“以后谁能识我……”至晚岁,华嵒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为了维持生活,抱病给友人的信中说,“弟晚年作此巨幅,运腕甚是艰苦。至于润笔,绝不敢较论,望于会友处转致增惠一、二,则老人叩良友之爱多矣”。读后,让人潸然泪下,一代巨匠,晚岁如此凄凉,怎不让人心酸。

华嵒这幅《秋声赋意图》(见图),设色纸本,94×113.5厘米,今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是老人去世一年前的画作,按年龄来说,画作尺幅不小,款字欧阳修《秋声赋》全篇写得一气呵成,画作笔墨清润散淡,构图风格毫不雕饰,暮年虚弱之笔,依旧满图清新,让人肃然起敬。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