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07版:杂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元代雕漆名匠的剔红漆器

图1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图2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图3 元代“杨茂造”剔红花卉纹尊

图4 元代“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

■上海 贾文蓉

剔红亦称“雕红漆”,是雕漆的一种。其做法是将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到一定厚度后,再用刀在平面漆胎上雕刻出花纹。但此涂抹漆料并不简单,至少要叠加八九十层才能进行雕刻,更有甚者叠加到两百层以上。雕漆始于唐朝,是工匠们创造的新的漆器品类,即通过增加漆的厚度,再辅以雕刻技巧。宋代雕漆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在题材内容上亦受到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影响,常为花卉山水、历史人物故事等。元代的雕漆则在器型上更为丰富,用漆上层数亦更厚;题材也不再仅仅是纹样式,而是更为广泛、更生活化,画面构图亦更接近文人绘画的构图方式。其中浙江嘉兴西塘还诞生出众多雕漆巧匠,且尤以张成、杨茂、张敏德的雕漆久负盛名,彰显了元代漆器的兴盛。

其中,张成是明永乐成祖朱棣仰慕之元末浙江雕漆高人。清光绪《嘉兴府志·嘉兴艺术门》曾载:“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张成擅雕漆,长于剔红,高濂《燕闲清赏笺》记:所制剔红“漆朱三十六遍为足”,且未见锋芒,乃唐宋以来雕漆工艺最高成就者。张成所制剔红一般堆漆肥厚,刀法浑厚结实,高度发挥线条的艺术性,较之宋器,具有更为纯熟的技法。而明朝朱棣帝亦因所好雕漆,于皇城内建漆器作坊,无奈张成已殁,遂命其子张德刚进京,继父精工,率众匠续制雕漆,故永宣雕漆承袭元末张成风格,刀法圆熟光润,藏锋清晰。

图1所示这件高2.8、口径16.5厘米的“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以黄漆为地,以写实手法在盘中雕刻一朵盛开的双瓣栀子花,间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叶舒卷自如,肥腴圆润,布满全器。盘背边雕刻香草纹,线条峻深而圆转自如。近足处有“张成造”三字针划细款。该盘髹漆肥厚,刀法浑厚圆润。它既是元代雕漆的精品,又代表了当时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

杨茂,亦擅长剔红,又工戗金戗银法,与张成同为当时剔红(雕漆)名手,且二人作品风格较接近,漆艺史上常将二人并提。其所制剔红,以刀法圆熟、花纹组织严密而名动一时。中国剔红技法传入日本后,日本人称剔红为“堆红”,还把中国雕漆名家张成和杨茂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把开始造剔红器者,称为“堆朱杨成”。且将此封号冠之日本剔红漆艺家,世代绵延传承。清末黄遵宪《日本国志》还载:“江户有杨成者,世以善雕漆隶于官。据称,其家法得自元之张成、杨茂。”

图2所示这件元代“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高2.6、直径17.8厘米。盘八边形,内壁八方开光,分雕三种锦纹地以示天、水、地的不同空间。锦地上压雕一幢殿阁,阁畔苍松挺立,一老者身临曲槛,眺望山前飞瀑,身后与阁内各有侍从一人。盘口边刻以仰俯花朵组成的图案。盘底髹黑漆,足内有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系后刻,足边左侧“杨茂造”针书细款隐约可见,为标准的杨茂款识风格。明代宣德时有改刻并填掩前代雕漆款识的现象,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对此有记载。

杨茂与张成的雕漆作品,多以花卉和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都以画面疏朗、空阔、深远见长,并突出人物的活动,表现手法极细腻。此类作品均施以几何纹锦地,以三种锦纹分别表现天空、水纹和地面。天锦用折转回头的单线,类似窄长的回纹,犹如天空飘浮着薄云;水锦用流畅的曲线,似波涛起伏;地锦用斜方格或方格内刻多瓣形小花,如繁花铺地。此盘的总体风格正与上述特点相同。此盘雕刻细腻、刀法圆熟、磨制光滑,为元代雕漆的佳作。

杨茂所做的雕漆作品,亦有许多是伪托之作。图3所示这件“杨茂造”剔红花卉纹尊,由于传承有序,被定为杨茂真品。此尊径12.8、高9.4厘米;木胎,硕腹,短颈,尊外及颈内髹红漆,肩部有弦纹一道,将颈腹分开。通体浮雕花卉,有秋葵、山茶、桃花、栀子、百合、梅花、菊花等,花间为黄漆硬地。足内髹褐色漆,并针刻单行款“杨茂造”。该尊器型小,当是观赏器物。其雕刻精细,磨工圆润,藏锋不露,足见作者的深厚功力。

张敏德同为元代著名髹漆艺人,其生平事迹待考。其人物的雕刻方法与张成、杨茂相近,唯一的区别是在山石的雕刻上。图4所示这件“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通高7.5、口径20.4厘米,是其唯一的传世作品。盒盖面雕窄长的回纹和方格花卉两种锦纹地,上压殿阁人物。以围栏界出庭院,雕殿阁翠竹,湖石环抱,阁内二童子作饮膳之备,庭院中二人赏花。盖壁与盒身黄漆地上雕各种花卉。盖内一侧有“张敏德造”针划4字细款。此盒构图完美,刀法精湛,状物逼真,俨如一幅工笔画。其刻款与雕刻风格均与张成雕漆一脉相承。据文献记载,元代雕漆的基本特征为“藏锋清楚,隐起圆滑”,此件作品完全体现了这种特征。

以上四件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可见随着元代江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张成、杨茂、张敏德为代表的嘉兴西塘的漆工们为适应市场转变,以特定高档目标消费群体为中心,继承宋元时南北“异工互效”优良传统,通过仿古借鉴和融会贯通,立足剔红漆艺的工艺变革及创新,从而创造出雅俗共赏、华丽典雅的新兴设计风格。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