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4版:民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年人频频走失亟待引起重视

24日晚,石狮永宁一位八旬老人雨夜走失,在警方以及三个村百名群众共同搜寻之下,终于在一座荒山上找到老人。真是万幸!在为村民团结互助而感动之余,我们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一种社会现象——进入老龄化社会,高龄老人走失事件频频发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高达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的划分标准,我国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与老龄化浪潮相伴而来的,是屡见报端的老人走失问题。早在2016年10月,民政部下属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联合今日头条在民政部发布首份《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每年走失老人约为50万人,平均每天有1370起老人走失案例发生。从年龄上看,65岁以上老人容易走失,比例在80%以上。迷路、精神疾病和阿尔兹海默症是老人走失的重要原因。

失能老人频频走失的背后,是家庭监护和社会保障的“力不从心”。如何不让老人迷失在自家门口?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这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如,依托老年护理机构力量,根据不同类型、需求的老年人,推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不同服务模式,解决不少子女的后顾之忧。不过,当前社会养老模式仍有待健全,特别是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服务,因为成本较高、专业护理人员紧缺,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子女一旦疏忽,老人容易走失。此外,一些老人跟随儿女从农村到城市生活,也容易发生走失事件。

定位手环、亲情卡(胸贴)、GPS设备……关于预防老年人走失,有不少好办法,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于是,压力给到末端——救助联动。除了及时报警求助,家人可发动身边的人扩散信息,让更多人知道,提高走失老人被找到的几率。同时,建议民政、公安等部门构建老年居民DNA信息、指纹信息、肖像信息等信息组成的信息库,建立专门的救助联动搜寻体系,确保实现快速搜寻,让走失的老人找到回家的路。

要知道,并非所有老年人的走失都能发动“三个村百名群众”的搜寻。

(吾提)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