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熹
闽南民间过节,家家户户都是美味飘香、热热闹闹。过节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外婆心地淳朴,她常说:“继承传统,就要好好过节;和睦相处,才能兴家立业!”
外婆平常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一日三餐不离地瓜咸菜。但过节时却放开手脚、异常大方。因为,城里还会来客人。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节来临之际,母亲便携带行包,拖儿带女地率领“旅行团队”,从城里出发步行5公里的山路到乡下住几天。
在乡下过节期间,孩子们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快乐与待遇,外婆三间两落的大厝便出现兄弟姐妹“捉迷藏”“高低翘翘板”的热闹景象和嬉闹声。父亲常下班后才从城里骑着单车匆匆赶来,一家人团聚。此外,外婆还会邀请亲戚朋友一起聚餐,为邻居孤寡老人送饭。
要让我们这些“客人”吃好睡好,却忙坏了外婆。她提前行动,把收藏的地瓜去皮蒸熟打烂,加入地瓜粉和白糖搅拌揉捏成泥状,为我们蒸煮煎炸出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油炸地瓜薯条、甜炸地瓜片、肉馅笋干蒸地瓜包、花生糖馅油炸地瓜包等。
为丰富过节美食,外婆一大早就起床,从菜市场买来猪肉包鸡卷、炸醋肉、炸肉圆。买来鲜鱼清蒸、油炸、红烧。舅舅也跑进跑出,带我们到村外小树林里掏鸟窝,到山坡上采野果,还让我骑在他头上到供销社买鞭炮。
外婆饲养几十只家禽,大厝西厢房是家禽的“宿舍”。鸡、鸭、羊白天山地放养,晚上入窝。兔子白天黑夜在“宿舍”里乱跑,而且是“三代同堂”。外婆每天收工回来,大把绿色青草便会让兔子一家欢天喜地,围着她翩翩起舞。外婆还自己种瓜种菜,当天收割采摘,大火清炒鲜美爽口。
外婆精于厨艺。外婆做的“清炖鸡汤”是强身壮体的一道佳肴:将鸡肉切块装入瓦罐,加入当归、香菇、鱿鱼干,再用柴火慢熬,两个小时后便香飘四溢。
外婆做的“香芋焖鸭”非常开胃:将香芋、鸭肉分别切块,在生姜、白沙糖油锅中翻炒至金黄色,再将鸭肉倒入砂锅,加水没过,加入老抽、食盐、八角等配料,柴火猛烧十分钟,倒入香芋煮开后文火焖熟,芋头鸭肉的浓香令人饥肠辘辘。
但外婆最拿手、最能吸引我味蕾的是“炭火砂锅盐焗兔肉”。这道菜是家传手艺,经外婆长时间的实践和创新,让家人百吃不厌,也是她在村里博得“厨师”声名的主要美食之一。
外婆这道名菜操作简易,不用多花钱。兔子是自家养的,陶瓷炭火炉是过门时用过的,瓦片是盖房子剩下的,木炭是煮饭烧柴火留下的,只需买一点佐料就行。我喜欢帮外婆做事,其实是爱凑热闹,跟屁虫似的粘着她。从西厢房抓兔子开始,我便紧跟外婆,围观其操作技艺。
外婆做的“炭火砂锅盐焗兔肉”分三步走。一是将兔肉切成小块,用开水焯一下;二是添加佐料,如酱油、食盐、白糖、八角、料酒、生姜、干辣椒等,在盆里浸湿入味半个小时,然后倒进油锅翻炒收水至出味,再连汤水一起倒进砂锅;三是把木炭放进陶瓷炭炉里生火,盖上一张瓦片,均匀铺撒一层食盐,再把砂锅放在陶瓷炭炉的瓦片上盐焗。
兔肉刚开始盐焗,我便嗅闻着香味,馋猫似地等着开锅。
外婆通过观看烟水、细听锅声、嗅闻气味等方法掌控炭炉的火候。一个小时后,她掀开盖子,兔肉浓香的烟气顿时溢满大厝。外婆夹起一块金黄滚烫的兔肉放在我的小碗里,笑着调侃说:“小馋猫,一边吃吧。”我迫不及待地夹起兔肉,吹着气往嘴里送。瞬间,味蕾与美食碰撞,浓郁的炭火盐焗肉香扑鼻而来。皮酥肉嫩、鲜美多汁的兔肉滑过舌尖,在唇齿之间融合,细细咀嚼入胃。
时光飞逝,外婆亲手烹饪的过节美味却长留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