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 雨林
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世代的农桑生产,铸就了灿烂的中华丝织文明。同时,蚕在吐丝时象征着奋斗,结茧时也发挥出潜能。后来经过努力,脱颖而出化茧成蝶,获得最终的成功,因而成为古人托物寓意最好的载体。
这是一件清光绪时期的玉成窑蚕桑图花盆(图1),盆高10.2、宽19.2厘米。此花盆呈椭圆形,盆体高耸厚墙,盆底犴门略浅。整器泥胎黄赭相间,体壁镌刻一幅生动的桑蚕图:但见一只肥肥胖胖的蚕宝宝正匍匐在一片硕大的桑叶之上,它大口咬食着桑叶,桑叶的边缘处呈现出明显的残缺。整幅图虚实相间,桑叶舒卷有致,蚕体饱满逼真,展现了制作者高超的镌刻技艺。花盆之上还刻有铭文“昔人题蚕桑诗云:着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二诗皆工,今观海上风气,益见古人用意之深。噫!雕虫篆刻亦伤农事者也,君望偶为之。戊寅秋八月公之节为山民老友书于慕陶室。岁同客黄歇浦上。”落款处为“山民”。字迹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器物的底部钤有“阳羡王东石制”几个字 。其中,铭文上的戊寅年应为1878年,也就是清代的光绪四年。这件花盆富有金石意趣,应属文人书斋花器陈设,值得收藏。
关于紫砂花盆,流传于世的藏品不少,我们再来品赏一件紫砂拍卖品。这是一件制作于清晚期的玉成窑山厨清供花盆(图2),其尺寸为17×17×10.7厘米,物态逼真,下刀果断,剔刻娴熟,显示出匠人精湛的技艺。从这件清供花盆来看,其于雕刻中尽显毛笔笔法,中、侧锋挥洒自如,转换自然,相映成趣,宛若水墨的山厨清供小品,颇具生活野趣。在刻图的右上方,有阴刻行楷“山厨清供”四字,并落有“少海”的款识。整件器物显得庄重、大气、规整,制作一丝不苟。
玉成窑的紫砂器因文人的广泛参与而颇重文人气,在造型、装饰上更为考究。加上此窑口规模不大,且制品多为文人定制,相互把玩交流之器多,艺术性相较同期的一般紫砂器更为上乘。
该紫砂花盆以清新且极富生活情趣的刻画装饰,将古人对朴素生活的热爱淋漓呈现,加上紫砂之温润、内敛之色,花盆之雅致端庄之形,更显沉着、清静,这文人眼中的“雅物”质朴中又带脱俗之意,既可实用,又可观赏。
据考证,玉成窑是指清代同治年间创建于宁波江北慈城、专事烧制文人紫砂的窑口。但玉成窑又不仅仅是一个窑口,它还通指当时从事紫砂创作的一个艺术群体。其中,核心人物是晚清宁波籍诗人、书法家梅调鼎。梅调鼎喜品茗,更爱紫砂。出于文人的兴趣爱好,他在沪甬两地名门的资助下,在今宁波慈城创办玉成窑,一起合作的有任伯年、胡公寿、虚谷等一批金石家、书画家、文化名人,还有制壶名家何心舟、王东石等。玉成窑墨宝紫砂主要用于文人之间相互交流把玩,虽传世不多,但品种颇多,件件雅趣。作品除紫砂壶、花瓶、花盆等外,还有紫砂笔筒、砚台、印泥盒等文人用具。
当时宁波文风鼎盛,骚客云集,文人雅士将能为玉成窑紫砂器题词作画视为一快,所刻词句切题、切器,隽永秀丽。“玉成”系敬辞,意为成全。
玉成窑文人紫砂的核心内涵是器体上镌刻的铭文和书画,并通过与质朴秀美的造型相映衬,达到天趣横生、以器载道,乃至道器合一的高雅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