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第05版:万家灯火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城市的“隐身人”

——读《无尘车间》

●王剑锋

城市灯红酒绿,光怪陆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争相挤进的“人间天堂”,可是在这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涌进城市的人群中,有一群被称为“打工仔”“外来妹”等称谓的人,构成了每个城市庞大的“根系”,全国有近三亿人,“隐身”于各地城市的工厂车间、建设工地。

最近,我读了作家塞壬的《无尘车间》。为了真实地反映当下生产一线劳动者在无尘车间内外的生产生活的现状,她到工厂车间一线“卧底”80多天,根据所见所闻所感,以纪实的形式描摹出流水线的场景,还原他们的生活状态。

书中从多维度揭示她所体验过的各个工厂、不同产品、不同生产工艺的劳动车间,如五金模具厂、玩具厂和电子厂等,有卑微的待遇,有复杂的人群,有处于“黑暗与孤独”中的打工人,这群“隐身人”中有我们的父老乡亲,他们为了那碎银几许,隐身于市井当中,为我们负重前行。

这些纪实是如此厚重、激烈、鲜活。作者花费了不少笔墨,如实描摹食堂伙食和工人的集体宿舍状况。如菜分三个等级,8元、10元和12元,其中,8元的是一份水煮青菜、一份番茄炒蛋和一个咸鸭蛋。对于宿舍的状况,作者的描述可谓“力透纸背”,即使并非亲历,读过之后,在你的脑海里也会形成挥之不去的“映像”。

作者为什么要称他们为“隐身人”,因为他们“长年累月工作在一线车间,超负荷工作,看不到希望的人生,只有流逝在机台上的青春”。

他们不为面子,只为能够“活”下去,但“活”有时不仅仅是为“个人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所以要繁衍生息、要居安思危。为了生存,只能隐身于“尊严”背后。生存从来需要“资本”。这个“资本”是金钱,是一技之长。因此,在金钱面前尊严那么微不足道,有钱才是“硬道理”。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出现员工违纪时只要公司不扣钱,任何“豪华的语言冷暴力”比起金钱来说都是“体外伤”,所以,我们对于这些“只为金钱不为尊严”的行为就不难理解。甚至每天168元的日结工,在某些人眼里,168元也许还不够一顿饭钱,但依旧有人趋之若鹜。

“隐身人”还有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有些人文化水平低,比如日结工,因为他们是“一个比正式合同工更边缘化的群体,大字不识,没有任何技能”,这些人只能隐身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些“隐身人”的工作状态,就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部就班地做着手上的活,“臣服于这命运的深海,他们的身上没有一片逆鳞”。他们还要忍受着因产品不合格被克扣工资,甚至还要忍受没有如期而至的工资。

这就是城市“隐身人”,他们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构成一个城市的底色。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