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临海的石狮,海岸线长68.7公里,毗邻海域面积968.5平方公里,有着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和资源禀赋。石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主动融入“海上福建”发展大局,以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为有效补齐当下海洋经济发展短板,着力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经市政府“点题”,市政协将“致力打造活力海洋之城 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列为2024年与市政府的专题议政性协商课题。
为此,市政协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成立协商议题调研组,深入部门、镇办、村居及企业,就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实地调研,并前往福州、宁德、漳州和广西北部湾等地学习考察,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形成主题报告。同时,市政协还组织各委员活动组、各民主党派围绕协商主题,广泛开展调研,共同形成一系列有分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和建言建议。
6月18日,石狮市政府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协商会议召开。会上,思维在碰撞,共识也在凝聚。
今日,本报对其中良策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记者 康清辉 通讯员 范丽焜(委员发言图由市政协提供)
对策建议
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推进海洋渔业突破提升
鼓励海洋渔业养殖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养殖业;支持古浮紫菜苗种培育基地建设;创新发展全循环海水养殖;鼓励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工厂化育苗、智能化生态繁养。
加快远洋渔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国家远洋渔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建设海上冷冻运输船;引导捕捞企业合作提升远洋捕捞实力;鼓励建立远洋渔业海外综合性基地;依托华锦码头建立远洋渔获物专用通关作业区、备案库,推动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开通远洋渔业专用通关作业区。
引导海产品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延伸。支持龙头企业开发海产品加工的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做强海产品上下游精深加工;支持企业开发海洋休闲食品、火锅食品,发展调味品、海产饲料等相关产业;挖掘古浮紫菜等石狮滨海特色食材经济价值;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大精深加工海产品宣传推广,拓展国内外市场。
加速渔港经济区提质增效。提升渔港建设运营水平,争创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渔获物上岸补贴政策;加快祥芝水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海产品电商业务;完善海产品全冷链物流体系;组建海洋产业联盟或合作共同体,延伸发展捕捞生产、卸港交易、加工运销、补给休闲等海洋渔业经济产业链;支持组建海洋渔业企业集团。
优化新兴产业布局
推进海洋业态融合发展
鼓励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及制品产业。全产业链规划海洋生物医药项目,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及制品的原料生产基地;引进海洋药源项目,推出海洋中医药药方药剂产品;发展海洋功能化妆品产业,开发海洋功能性食品及预制海洋食品。
延伸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发挥飞通通讯的头部企业作用,引进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船舶导航智能终端制造业、海上通信设备制造,延伸培育海洋高端仪器设备制造和海洋信息应用产业链。
拓展海洋产业发展的新型业态。支持海洋科普文化馆等海洋文化载体建设,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培育海洋科技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积极开展海洋研发、海洋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筹划举办海洋产业博览会,打造海洋产业发展新平台。
探索运用海洋领域的新兴技术。推动实施智能无人潜水艇项目,开展海上救援、水质检测等服务;鼓励运用鱼体冷冻复活技术;加快推进智慧渔港建设;加快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预防、海洋生态修复等先进技术和装备的运用。
优化港口功能布局
推进临港产业做大做强
培育差异化竞争新优势。对外,与厦门港、福州港错位发展、联动互补,巩固壮大内贸航线,培育发展外贸近洋航线。对内,优化石湖、锦尚等作业区定位。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进小坠航道增深拓宽等深水航道建设;同步推进石湖作业区7~9号泊位规划建设,启动锦尚作业区6号泊位建设;提升集装箱、散杂货陆域堆场规模;加快石湖港区停车场和加油站的招商运营。
巩固拓展内外贸航线。开通华锦—厦门港外贸内支线;开拓东南亚近洋航线,以新加坡等国际中转港为重点,借力拓展中远洋航线,打通中东、欧美等市场的国际贸易通道;持续举办外贸航线推介。
发展港后经济集聚区。留足或适时调整土地性质,统筹推动物流园区及临港产业布局建设,培育新材料、氢能源、海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泉州石湖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运营力度。
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组建成立石狮市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统筹协调全市港口发展的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加大石狮航运中心招商运营,组织口岸联检单位入驻,吸引更多港航产业链企业入驻;加大港航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完善靠港船舶岸基供电系统,推广清洁能源应用;规划建设“港区国际海员俱乐部”;完善港后气象及应急配套服务。
优化海洋特色资源
推进滨海旅游赋能发展
创新项目合作经营模式。盘点梳理旅游产业前期投建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探索省、泉州市、石狮国有企业携手,共同开发运营滨海重点旅游项目;鼓励沿海乡镇单独或跨镇成立以村委会为股东的乡村振兴公司或渔旅融合公司,深度参与滨海经济发展。
培育爆款“出圈”项目。加快引进十里黄金海岸、蚶江田园综合体的特色旅游项目,策划“宋元海丝城”项目;创作以世遗点、永宁古卫城为题材的舞台剧,打造主题沉浸式景区;持续培育洛伽寺、祥芝“小威海”等“网红打卡点”;提升国道228线石狮段景观,打造滨海马拉松赛事品牌。
拓宽服务创收渠道。推动建设高端滨海度假酒店,提升旅游旺季住宿承载能力;推广红塔湾、古浮湾、锦江外线打造美食集市的经验做法;完善滨海旅游交通,合理增设停车场,优化旅游大巴-市内公交-景区摆渡车的换乘体系;培育旅游购物店,甄选当地特色产品,推出线上网购、线下专卖服务。
统筹发展渔村旅游经济。培育融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特色渔村;推动沿海渔村建设一批渔人码头、垂钓基地、休闲渔庄、观光渔船等特色平台;加大对旅游民宿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十里黄金海岸、东大垵、锦江外线等渔村区域培育一批滨海民宿群。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推进海洋科技活力迸发
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依托高新区创新创业中心、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培育海洋科技型初创企业;依托涉海产业园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海洋科技和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海洋发展专家咨询制度。
培育科技创新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建设技术和产品研发中心,在产业优势领域研究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海洋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企业与海洋科研机构、院校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开发海洋新技术及新产品。
强化多元人才支撑。全力支持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扩大海洋产业技能教育种类和规模,提升海洋人才培养层级;针对海洋人才量身定制新市民积分细则;鼓励企业与院校机构、技术专家探索定点定向的高端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优化向海工作机制
推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定期研究部署海洋经济发展工作,加强对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要素保障等方面的系统谋划;充分发挥“发展海洋经济工作专班”职能作用,建立协同机制,推动海洋经济步入快车道。
规范海洋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运营。加快海洋经济产业园区整合,理顺海洋生物科技园、海洋食品园及海洋生物医药园等涉海园区的管理体制,明确功能定位;引进海洋生物医药、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丰富研发检测、金融创新等新兴业态。
加大对海洋产业财税金融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涉海资金支持,整合各部门涉海资金,加大财政预算资金安排;建立政府主导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池,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助力海洋产业发展;创新涉海金融产品服务。
积极保护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合理确定海岸带开发建设的规模、时序和强度;加大对原生态滨海资源的保护;开展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促进近海水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格落实海洋环保责任,严厉打击海洋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