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祭祀会用香、礼佛要用香,文人书房陈设有精巧的香薰或香炉,女性出门亦会佩戴香囊,可以说香和香具渗透在中国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古人对香的使用,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香的出现与远古崇拜有关,先民们认为烟气上升氤氲之态可以达上苍、通神灵,常以焚香祭拜天地、礼敬神祇。《尚书·尧典》中有“烟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记载,所描述的正是以焚香的烟气祭祀祖先、山川和诸神之事。与祭祀用香并行的是生活用香,早在商周时期,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陶熏炉即已出现。
如图所示这件陶香薰,制作于西汉时期,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临江金鸡山闽越墓出土。炉整体呈豆形,由炉身和炉盖两部分组成,炉盖遍布圆孔和几何形的出烟口,盖顶还有一个立鸟形钮。该器物收藏于福建博物院。
古人认为熏香能辟邪。上古时期人们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由于人们觉得神和灵魂都飘忽不定、虚无缥缈,自然界除了云、雾以外只有熏烟有此特征,于是古人试图借助熏香与神、祖先联系。
在之后的长期生活实践中,人们开始将薰草、古兰、郁金等香草应用于香身、辟秽、驱虫、医疗养生等领域,插戴香草、佩戴香囊、沐浴香汤等做法渐次兴起。古代熏香用的香料,有檀香、降真香、沉香等。历代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对熏香更是推崇有加,认为它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进而将其作为“礼”的一种表述,成为古代宫廷和贵族居室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专家认为,浦城出土的陶香薰,说明早在西汉时期,福建的熏香文化就已经开始流行。随着时代的进步,熏香文化也在发展,许多新型香薰已成为现代家居的装饰品之一。熏香文化的源远流长,彰显着福建人“明德惟馨”的审美观念和“香气养性”的生活情趣。(尼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