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15版:杂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晚明“京都马思远铺监制蔷薇宫皂盒”

图1

图2

■江苏南京 胡剑明

不久前,笔者在南京藏界文史学家叶伯瑜处,看到一件似圆形瓶盖物件的照片(图1)。其直径约6厘米,表面纹饰为圆外松叶花纹,圆内有汉字竖排四列楷体:“京都马思远铺监制蔷薇宫皂每盒 纹银捌分”字样。

“这是明晚期的一件肥皂盖。尽管经济价值不大,但对于研究中国肥皂史却有一定价值。”叶伯瑜研究后认为,并且给出七个理由:①通篇文字,书写感很足,犹如古籍中的写刻本,文字秀美,是典型的明代晚期风格。②“製”字下部“衣”的一横没有过“刂”,而是横折转撇,製字衣横不过刀——这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写法。③“纹银”的“纹”字,“糹”旁写成“釒”旁,是典型的明代民间俗写体。④“京都”两个字,很显然指北京。明人常称北京为“京都”,清人则多称为“京师”;北洋政府时期,北京或称“北京”或称“北平”,基本不使用带有帝制色彩的“京都”一名。1928年后,当时的政府迁都至南京,首都或称“南京”或称“首都”,更不使用“京都”一词。⑤清末的日本也有“京都”,其所生产的化妆品也用玻璃瓶+铜皮盖,铜皮盖上也常模印文字,但日本汉字都具有美术黑体字的特征,并且“马思远”是典型的中国人名而非日本人名。⑥“纹银捌分”。几钱几分为中国货币银传统计量模式。日俄战争后,日本才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带铜盖的玻璃瓶装化妆品出口中国;但从明治维新始,日本货币就使用“圆”和“钱”作为计量单位。⑦清代自道光时期,已开始大量使用外国银元,至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也铸造银元,货币计量方式为“库平几钱几分”,后来改为“圆”和“角”,而很少用“纹银几两几钱几分”的计量方式。

叶伯瑜从上述七点确定,这是一个明代的铜皮瓶(盒)盖,而不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日本或中国所工业化批量生产,内装物品是蔷薇宫皂(宫皂,即供给皇宫使用的肥皂)。叶伯瑜告诉笔者,中国最迟在宋代,就已使用皂荚制作肥皂,明代的人还会在肥皂中加入鲜花制成香皂,供给宫廷、贵族或富裕的平民使用,古籍中多有记载,但一直苦于没有实物证据。这个圆形瓶盖是研究中国香皂制作史的实物,具有重要文物研究价值。

明代用肥皂制作的上等药皂,有美白护肤的功效。在明代,肥皂已经普遍被使用。“肥皂”在宋代就已出现。而北宋灭亡以前,在北方都是用皂荚作清洁用品。明代肥皂的制作工艺更为讲究。《仁斋直指》配方透露,肥皂荚肉有比较浓烈的“气息”,需要设法去除,最后做出的成品闻起来才会清爽,而在明代的《竹屿山房杂部》中,有一款“十白散,去靥奸、粉刺、面垢”:白芷、白芨、白蔹、白牵牛、白附子、白檀香、白茯苓、白蒺藜、白僵蚕、白丁香、密陀僧、三柰子、楮实子、桃仁、甘松、鹰条各等分。

关于明代肥皂的制作,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南都繁会图》上就有此店铺店招“画眉梵粉各香宫皂”(图2)。《南都繁会图》全称《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是明代宫廷美术作品,绢本设色,因真实地反映了明朝留都南京市井情形,一直享有“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图》”之盛誉。该图画面有多处损伤、模糊不清,一直束之高阁。南京为开发秦淮河文化资源,秦淮河建设指挥部曾两赴北京,请国家博物馆技术部拍照片剪辑扫描,才使我们一睹“真容”。

《南都繁会图》是明四家之仇英所绘,画中描绘的是中国明朝晚期的陪都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面。这幅历史长卷(长355、宽44厘米)生动地描绘了明朝晚期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画面从右至左,由郊区农村田舍始,以城市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在明故宫前结束。画卷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肩接踵,标牌广告林林总总。两岸建筑,佛寺、官衙、戏台、民居、牌坊、水榭、城门,层层叠叠;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尽有。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来穿梭,还有从内秦淮河拐出的唱戏的小船……长卷绘有109家商店及招幌匾牌,其中就有“京都马思远铺监制蔷薇宫皂盒”。1000多个职业身份不同的人物,侍卫、戏子、纤夫、邮差、渔夫、商人等,行走在长卷上,神态丰富,展现出一幅繁华、富庶、热闹的市井生活画面。

《南都繁会图》反映的秦淮河两岸风貌,如城市布局、手工业、商业、广告、外贸、金融、服务、竞技、民俗、宗教、文化、杂艺、戏曲、绿化等各行各业,能解答历史遗留的许多主要问题,成为明史、商业史、资本主义萌芽史等方面的实证资料。

叶伯瑜说,这段历史虽然已经过去600年,但是,秦淮河沿岸有远比夫子庙“六宫粉黛”更恢宏、丰富、大气的市民文化和商业文化,与此盖上呈现的中国“肥皂史”一样源远流长,这对挖掘和打造明代文化历史资源,提升南京历史地位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