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10版:闽南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石狮古地名6

普利大通桥

普利大通桥,位于港塘境内,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其时正值“海上丝绸”之路兴旺时期,此地是古代石狮通往泉州府的交通要道。

普利大通桥又称“金锁银链桥”。传说,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委派大臣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不仅是个军事工程专家,还是个地理专家。当时,在港塘东边海中有一块很大的圆石,远远看去犹如一颗璀璨的宝珠,名为“金龙戏珠”,据说是个穴位。相传有此穴位,霞泽会出“天子”、港塘会出“皇后”。周德兴发现后,便将圆石开凿建成一座石亭。亭中有三块石碑、三尊石佛。其他石料则劈成石板铺设大桥,名为“金锁银链桥”。风水穴位被破坏后,霞泽的金銮殿就变成“金银店”,“天子印”变成盖“金纸”的印,闽南方言“金銮殿” 与“金银店”音似。港塘出“皇后”(即正宫),就变成加工棉絮用的“正弓”,闽南方言“正宫”和“正弓”谐音。

在港塘村内,普利大通桥由3块石板铺成,宽约四五米,总长100余米,共157个桥孔。桥上设一石亭,名曰:中亭。据悉,中亭至五星社区霞泽自然村共73个孔,至港塘84孔。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恐日军向内陆入侵而采取断桥断路政策,对其每隔4孔左右的桥身敲掉2块石板,施以破坏。后来,该桥遭受劫难,很多人拾走大桥的石料,大桥从此消失,唯有中亭残留,中亭高约三四米,面积约30平方米。内外两层共16根石柱。石柱上刻着“释迦摩尼佛”“南无大势至”“南无量寿佛”等字样。遗憾的是中亭在前几年的拆迁中消失,该桥被改造为一座村中沟渠。

日前,笔者前往位于港塘村的普利大通桥旧址,看到一座古亭。据港塘村书记陈发展介绍,这座古亭当年位于普利大通桥边上,是过往商客歇脚的亭子。如今看到的古亭是1930年村民从地下发现并挖掘史料构建重修的。石柱上的古联清晰可见:风亨觇有象,年顺觉咸熙。横眉:丰年古迹。如今这座古亭位于港塘村中,村民视其为“风水亭”。(王秀婷整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