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6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老街钟楼,敲响回忆之歌

城市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每一座建筑都是时间的积淀,代表着先辈们建设城市时洒下的热血和汗水,见证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变迁的峥嵘岁月,成为城市记忆的有形载体。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发展,石狮一些耳熟能详的地标性建筑和地方逐渐消失,在老石狮人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如今,随着城市更新,在石狮具有极其重要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的钟楼,又以全新的面貌重归城市、服务城市。

谈及老街钟楼脚,想必还留存在很多老石狮人的记忆中。只是,“钟楼脚”指何处?钟楼又位于哪里?新生代石狮人早已谈不上来。

将时钟拨回1947年,钟楼时钟开始转动的那天。当时,为方便南来北往的客商校对时间,石狮工商界筹资兴建了钟楼。根据见过钟楼的老一辈介绍,钟楼所在的位置南有大仑街、北衔糖房街、东接卖鱼街、西通上帝街,周边商铺繁多,行人过往抬头便可看到时钟。久而久之,这一带就被称为“钟楼脚”。

以前的钟楼是什么样的?根据我市收藏爱好者谷晋青提供的资料,笔者看到一张摄于1967年4月8日,上面有文字记载“追悼谷起仓部长烈士游行之一”的老照片。谷起仓是谷晋青的父亲,是一名南下干部,为福建的解放、建设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1964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当天,在宽仁开完追悼会,谷起仓的骨骸被送往安海革命烈士陵园安葬,谷晋青母亲购买了两卷黑白胶片,委托当时在外就读的大学生陈天福帮忙拍摄,追悼队伍经过钟楼时,陈天福恰好记录下照片上的一幕。这张照片清晰地呈现了钟楼的模样,给钟楼留下了珍贵的剪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狮商贸繁荣,是周边乡镇的物资集散地,甚至是沿海八个乡镇的经济中心。钟楼作为地标性的建筑物,在老石狮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谷晋青回忆,当时,电影院只要有新片上映,就会在钟楼的四面贴上新片预告海报,“当时有一部影片叫《苦菜花》,电影里一个老人打死汉奸的画面让人记忆深刻。”除了这个,谷晋青还告诉笔者,孩童时期的他从许厝埔到新华小学上课,每天都要经过钟楼,只要从那边路过,就会抬头看一眼时间。有时候远远地就能听到机械钟的报时声,钟声圆润、悠扬、洪亮,响彻整个老街,融入老石狮人的生活。

老石狮人洪福,与钟楼也有着一段深厚的缘分。当年,洪福是石狮镇的一名通讯员,因为钟楼所在位置非常中心,又比较高,作为通讯员的他,不管在哪条街上,只要稍微抬一下头,就能看到钟楼上的时间,而后又伴随着时钟的嘀嗒声,穿梭在老街中。

宽仁社区的居民洪奶奶对以前钟楼周边热闹的商业景象也是记忆犹新,她说:“以前的钟楼脚就像一个集市,几条街上总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都来这里做买卖,包括我自己也都将家中的鸡鸭拿到钟楼脚售卖。”

似乎只要提起钟楼,每一位老石狮人都能说出一两个和它的故事。就这样,钟楼的钟声,从1947年起,一直到1978年,在石狮的上空飘扬了30载,钟楼也成为当时的标志性建筑,随着几条街商贸业态的不断发展,钟楼脚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圈”,人们都会以“要去钟楼脚”来指代购物的地点。然而在1978年左右,为改善钟楼周边的交通路况,钟楼被拆除。

洪福告诉笔者,钟楼被拆除后,时钟的四个框架被堆积在当时镇政府的周边,非常影响市容市貌。于是,当时的镇领导就交代洪福将这些被拆毁的框架拿到供销社废品回收站。

这一拆除不仅仅是一座钟楼的消失,更是对一段历史的告别。如今,政府以城市更新为契机,钟楼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继续记录着石狮正在发生的鲜活故事,联通着和每一位石狮人的情感。了解得知,此次钟楼重建,泉州大众古建筑设计公司根据留存的老照片,对钟楼进行了复原,米白色的钟框、黑色的刻度和指针都让人一目了然,刻度和指针在夜晚还会随着中心城区的灯光一同亮起,成为老街一处身披历史的景观,只是,那浑厚的钟声不再响起。

几十年时光里,石狮的发展日新月异,但钟楼所处的位置依旧是老街最繁忙的十字路口,行人皆步履匆匆。岁序更替,章华日新,钟楼不仅是时间的记录者,也是石狮发展的见证者。钟楼的重建,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相信随着政府的投入,一个个宝贵的城市记忆将逐一被打捞、被修复,石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得以进一步彰显,人们也将更爱这座城市。 (陈嫣兰)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