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在石狮落地生根,本报今起开设“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关注石狮各行业各领域以改革精神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现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精神面貌,敬请关注。
石狮的城镇化率高达86.1%,土地开发强度大、供需矛盾相对突出,成为拓展发展空间的掣肘。与此同时,一些“回批地”“金角银边”、碎片地块,却因历史遗留等因素长期闲置或低效使用。以改革的思维主动破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优化城市工商业土地利用,加快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2022年9月,泉州被确定为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抓住机遇,石狮率先探索实践,建立低效用地数据库,分批推进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加速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不断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让“土地存量”变“发展增量”
位于灵秀镇辖区的石狮服装智能制造园在改造前,业态相对混乱。除了从事服装生产、电商仓储,还有从事酒水销售的,更有部分厂房已空置许久。整个旧园区相对嘈杂无序,整体使用率也不高。
以纳入泉州首批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为抓手,石狮市重新厘清园区定位,迅速对这一107亩的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提升。“我们实行边清边招,及时清退了一批不符合服装智能制造园产业定位、低效益低产出的企业,保留、引进一批更加智能化的服装生产企业。同时,采取‘国企+民企’联动发力的形式,对涉及低效用地的工业厂房外立面、消防设施等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图灵·乘式空间’复合型城市人才社区,完善3D可视化的综合管理平台、托教中心和智慧食堂等配套,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灵秀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成区旁,新建囊括标准厂房、仓储研发销售中心、物流总部、人才家园等板块于一体的石狮网商园,推动重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实现集群规模发展。
如今,入驻旧改区的17家优质服装生产企业,已有12家升为规上、限上企业,预计今年即可全部升为规上企业。在新建的网商园,标准厂房和仓储目前的承租率超过90%,多家企业已有序投产。今年来,记者多次走进旧改区的一笔成服饰科技、频克服装织造、传洋(泉州)服饰等公司,在其生产车间内,吊挂系统将半成品衣服精准输送到相应工位,经缝纫、整烫、质检、包装等工序制成成品。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让这里不仅是一个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产业社区,也成为中小服装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展示窗口。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新旧园区,在前期招商中,石狮均明确实行税租挂钩政策,“秉持‘亩均论英雄’理念,设定年度纳税强度门槛。在此基础上,实行财政贡献与厂房租金挂钩,根据亩均纳税水平高低给予不等折扣的租金优惠。”灵秀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入驻一年多来,旧改区的亩均税收也从原来的6万元提升至30万元以上,成为泉州低效用地再开发、产业链高质量重塑的示范。
以“全域整治”促“三生融合”
因为空间、属性各异,不同类型的低效用地,有着不同的盘活思路。
如果说石狮服装智能制造园的重生,是石狮结合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盘活“沉睡”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缩影;那么,千亩湿地生态公园的“华丽转身”,便是石狮统筹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安全呵护、文旅经济发展,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落地见效的写照。
“在拆除水头围堰、恢复河口湿地生态后,结合抓城建提品质、‘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等专项行动,我们在保留了约200公顷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础上,通过水系梳理、慢行系统打造、景观绿化等方式,打造出一个兼具湿地保护、田园体验、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这里很快也成为石狮的‘网红’打卡地。”国投集团交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整治后的“田园综合体”,呈现出的,是全域整治的多种成效:水稻、莲藕、蔬菜等农作物四时轮种,这里成为青少年乡土教学的生动课堂;良好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先后吸引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鹤、彩鹮、黑脸琵鹭等“贵客”,让这里成为“生态石狮”的美丽缩影;公园中部的玉湖豆腐文化商贸园观光、体验、小吃,以及采摘、垂钓等农旅项目乘势而起,带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形象诠释。“我们村和湿地公园就隔着一条莲锦路,早上或者傍晚来跑步健身,很方便!”蚶江镇莲中村的徒步爱好者林先生说。
湿地生态公园是蚶江镇围绕耕地保护提升、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产业融合发展、特色文化保护,推进全域、全要素土地综合整治的亮点。除了蚶江田园综合体,石狮以乡镇为单位,还划定出宝盖产城融合、祥芝高新技术产业、鸿山生态修复、锦尚现代农业园、永宁农文旅景观改造等其他5个土地综合整治单元,并分批推进实施,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着力为“强产业、兴城市”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2024年,石狮继续将“扎实推进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工作”列入年度16项重点特色改革项目。同时,率先出台《石狮市盘活低效工矿用地促进“工改工”的若干措施》,从提高项目用地容积率、推行交地即交证、畅通低效用地再开发途径等七大措施,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接续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集聚优化(“三生融合”发展),为城市宜居宜业和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石狮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仍在继续书写!(记者 康清辉 李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