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第05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优美的抛物线

■杨晔城

周末探望母亲,得知母亲要回乡一趟,参加王寒老师的忌日周年活动。我的眼前又闪过那条熟悉的抛物线,那个穿着中山装、做事有些特立独行的老教师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20世纪80年代,我在诸暨中学读高中,王寒老师是我的物理老师,大概高考押题很准的缘故,同学们在背后称他“物理大王”。我的印象中王老师上课从不带教材,上课铃一响,他就空着手走进教室,也不等全体同学起立喊“老师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起课堂笔记来。

说是课堂笔记其实是份系统整理的复习资料,不仅条理清晰而且重点突出,同学们早已翘首以待,教室里只剩下“沙沙沙”的抄笔记声。等到写满一黑板,王老师顺手拿起板刷把前面的内容擦掉,在空白处接着写。

末了,王老师转过身,拍拍手中的粉笔灰,见还有同学在做笔记,不慌不忙地走到教室外的长廊上,嘴角一动一动的,似乎在跟自己辩论。

王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是如此与众不同,然而好戏刚刚开场。本来物理是门枯燥的学科,要把一些抽象深奥的原理弄懂讲透并不容易,但王老师一开讲就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一次课堂上,王老师讲解抛物线的原理,讲着讲着,只见他把手中的半截粉笔头用力投向空中,伴随一条优美的弧线划过,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耳畔响起:“这就是抛物线!”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大吃一惊,原来物理也可以这么有趣。

那时我的物理成绩平平,但我偏偏爱钻牛角尖,碰到不会做的难题,在众目睽睽下又羞于启齿,于是托母亲捎话给王老师想“开小灶”。王老师让母亲告诉我,有不懂的地方尽管去老师家里问。就这样,每周约定的那几个晚上,我都捧着书本,穿过一条黑咕隆咚的长弄堂,到王老师家学习。每次王老师总是挤出备课时间来给我指导,有时时间拖长,师母还会拿点零食出来给我吃。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从没收过我一分钱,而我呢,也是抱着求知若渴、理所当然的心情去的。

离开母校多年,我再也没有见到过王老师。听同学说王老师一向淡泊名利,80年代后期,学校开展职称评定工作,由于老师既没提出申请,又没有教学论文、备课笔记,学校上报高级教师的申报材料中没有他的名字。幸好当地物理考研大组一位负责人是职评组成员,对各校物理老师的教学情况比较了解,坚持让学校将王老师的材料上报,最后学校将老师的课堂笔记作为教学论文上报,最终王老师才获评中学高级职称。

教完我们这届没几年王老师就退休了。退休后很多人慕名邀请王老师去授课,但无论多高的薪酬都被王老师一一回绝。所谓“万钟与我何加焉”,王老师更愿意在家陪伴亲人,择三五知己喝茶聊天,安享晚年。

我有时想,王老师传授我的不只是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我从事的鲁迅文化工作,我总希望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可亲可爱的鲁迅,就常常在文章里植入散文化的写法,增加可读性,也许潜移默化中受到那条抛物线的影响吧。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