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第05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儿时上学堂

■汪 志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文学采风活动。在参观一座刚落成的小学时,只见教室窗明几净,老师们正在打扫卫生,再过几天,孩子们就将穿着漂亮的新衣,背着崭新的书包来到学校上课。此时此刻,我回想起儿时上学堂的一幕幕。

我上小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就读的乡村学校没有固定的场所,隔三岔五就得换地方上课。小学期间,我们至少在六个场所上过学,40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些土房子学堂。

记忆里,那时候的橡皮、铅笔非常紧缺,上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给我买了一支铅笔,我削好后把笔插在旁边的土墙缝隙里,想不到这缝隙太深,铅笔掉到底部无法取出,我跑回家找来铁锹要把土墙挖开,还挨了老师一顿批评,为此我难过了好几天。

儿时的乡村小学没有现在整齐划一的课桌,那时的课桌大都是泥土块垒起的长条平台,也有水泥台面,趴在上面看书写字,衣褂及袖子上全是泥土灰尘。而且,那时上学还要自带板凳,以至于一些家庭板凳奇缺,临时来客人都没有板凳坐。

在村里上了五六所学堂,小学毕业后,我来到了离家十几公里的乡初中读书。由于没有寄宿,那时交通工具比较少,学校也没有开设食堂,每天早上天没亮我们就步行去学校,中午回家吃完饭就得赶紧往学校跑。有时遇上雨雪天没法回家,中午就得挨饿。

三年后,我考上县城的高中,城里的高中条件好多了,但也要自带干粮,每个礼拜回家取一次,有时学习忙回不了家,就捎信叫家里人或托熟人带来。

儿时上学虽说苦与累,但读书能增长知识,改变命运,点亮人生。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