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出土于福建省福州市西园兴利山宋墓的蛙形歙石砚,长13.3、宽8.2、高4.3厘米。
该器物带盖,为蛙形石砚,淡绿色。砚首呈三角形,尾部椭圆形,砚首两侧阴刻青蛙嘴、眼,下颌呈斜坡式,状如蛙头。砚额以减地阳纹刻鼻子和双耳,砚池作椭圆形斜坡式,池缘作子口以扣合砚盖。盖微鼓,扣合后状如蛙背,弧形腹,底略内凹,四足屈卧并阴刻五爪,宛如一只蹲状的青蛙。
这件砚台造型生动,石质细腻,雕刻精美,工艺精湛。这种造型的古砚较为少见,专家认为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房珍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1972年,福州铁路电工队在西园村兴利山基建时发现了一座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的砖墓,除了出土这件蛙形歙石砚外,还出土了一批寿山石雕小品,有人物、玄武、蛟龙等,其中一件坐式人物雕像右手按膝,做沉思态,造型惟妙惟肖,为过去所不曾见。
从总体上看,宋代砚台的形制比唐代更为丰富,其中以长方形砚和椭圆形砚为常见,长方形砚中又以抄手砚为最多。
除了抄手砚外,以蝉形砚为代表的仿生砚得以创制,在文人风背景下出现了鹅形砚、太史砚,在科举文化影响下这个时期的砚台上出现了大量植物、异兽造型和纹饰,有蛙形砚台、蝉形砚台,其中蝉形砚台均带足,一般为三足,后两足基本为乳足或扁圆柱足,以区别于唐代箕形砚的底足。
正如南宋叶樾的《端溪砚谱》所记载,宋代仅端砚的造型就有平底风字样、有脚风字样、垂裙风字样、风池四直、双棉四直、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人面样、仙桃、鼎样、玉兔样、龟样、圭样、钟样、笋样、棱样、双鱼样、腰鼓、吕样、琴足风字等,种类繁多。(尼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