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仁:宽仁位于石狮老街,与五星、后花、东村等社区相邻,是石狮的发祥地。据传,隋唐之际,有一条连接水湾、浔尾至泉州城的驿道(即东京大道)贯穿此间(现在的宽仁社区)。后来,往来于驿道上的商旅集资在这里盖起一座石亭,又有善男信女在亭北捐建一座供奉观音菩萨的小寺庙,庙前排列一对石狮子。于是,这里被称为“石狮亭”“观音亭”。
自唐初朝廷在“石狮亭”旁“馆顶”一带设置驿馆后,驿馆几经演变,宋、元为“都保公馆”,明、清则为“汛地公馆”,近旁修筑有“围墙”,用于囚“不轨之徒”[古时监狱称为“圜(huan)土”“圜墙”]。这个小村落因此被称为“圜内”,又以谐音称之为“劵内”。
1916年,归侨陈戆认为乡名“劵内”既无含义也不吉利,于是建议改称“宽仁”,取“宽厚以待人,仁德播四方”之意,被村民采纳。改名之时,各姓氏代表酬天立誓,不论何乡、何姓,凡迁入宽仁乡居住三天者即为宽仁人,大姓、小姓和睦相处,不得相欺,宽仁也因此成为外来移居者首选的立足之地,是闻名遐迩的和谐之乡。20世纪80年代,宽仁对姓氏进行一番统计,居民共有82个姓氏。虽然20多年过去,辖区的姓氏数量却基本保持不变。2002年,宽仁被划分为宽仁和仁里两个社区。
馆顶街:隋唐之际,为了运送盐和固边,开辟了一条从泉州直通浔尾和水湾的驿道(即东京大道)。唐初,在这条官道上设置两个驿馆,一个在新店,另一个在石狮亭(如今的凤里庵右侧)西面高坡处。宋元设置都保公馆,明清设置汛池公馆,统管石狮村落之行政、治安、民事,是各个村落民众纳税、诉讼、办理公文的官衙(已毁)。从古时候到现在,这一带一直被称为“馆顶”。老一辈华侨都将当地政府办事机构称为“馆顶”。
新中国成立前,旅居海外的宽仁侨亲在这条古道上改建一条长140米、宽7米的街道,取名“馆顶街”,后来馆顶街与观音亭街合称“凤里街”。如今随着老街(八卦街)修旧如旧和镇中路改造,馆顶街已不复存在。 (王秀婷 洪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