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10版:闽南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宝盖镇辖区内古地名(上)

石狮古地名18

宝盖:位于石狮中部,区域呈长条状。西北部较平坦,大部分是海滩淤积地。东南部是丘陵台地,有石狮最高峰宝盖山(海拔209.6米),“宝盖”一名源于此。

据清代蔡永兼《西山杂志》记载,宝盖山位于晋江东南部,濒临大海。登上山巅,可以眺望往来航行的船只。明代初期,倭寇时常侵扰泉州沿海地区。据称,官兵曾在山顶设置瞭望所以观察敌情,以期“保界安民”,故有“保界山”之称。以谐音,雅称“宝盖山”。可见“宝盖”一名,明代即已出现。

坑东:相传南宋年间延陵吴氏迁居于此,在村落低洼坑地东边建屋居住,且此地系晋江县十九都最东南面的村庄,故取名“坑东”。

另一种说法,宋代吴氏先祖择居于宝盖山东南侧山坡地面,故坑东别称“东坡”。明清时期又称“古东”。

杆头:以坐落于“杆山”之前而得名,因“前”与“头”的闽南方言同义,故取名“杆头”。因“杆”与“官”谐音,杆山又称为官山,“官山”成为杆头的雅称。又因“杆”与“竿”相通,明清时称为“竿头”。顺治十八年(1661 年),清政府实行严厉的迁界政策,将泉州沿海百姓内迁。当年,永宁沿海一带被划为界外,永宁卫城城墙被拆毁,城石搬运至竿头,修建“竿头寨”。现寨城不复存在,但是“竿头寨”“寨城脚”等地名流传至今。

杆头与坑东毗邻,因坑东古称“古东”,故杆头亦称“古西”。

龙穴:相传,古时该地曾有“龙穴风水”之说,故称“龙穴”。辖龙穴、八斗、古坑后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龙穴。清康熙年间,永宁外高高氏迁居坑东,随后从坑东陆续迁来龙穴定居,以“霁江”为堂号。

八斗:明清时期称为“八斗坑”。据称,因耕地面积极小,有时收成仅为八斗,以此得名。

古坑后:明清时期称为“许坑后”。相传,该村有一处“古仔窟(坑)”,高、蔡等姓村民相继在窟(坑)后建屋,故称“古坑后”,以谐音,又称“许坑后”。(王秀婷 整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