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岳云鹏在微博上“吐槽”称:“我买的手机128G内存,但打开一看可使用内存只有112G,那是不是应该收我112G的钱,还是说收128G的钱是合理的?”不少网友也表示,已经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也有网友称这是“公摊面积”。(详见4月22日《石狮日报》五版)
生产端和电脑端对内存换算的差异,由于占比较小,尚可以忽略不计。在此之外,生产商在手机内预先安装的系统和App所占的内存大小却有愈演愈多的趋势,其中很多应用或涉及到利益的交易,却非系统使用所必须,以致少数手机生产商未大肆预装与系统应用无关的App,甚至被用户视为手机界的“清流”,这样的手机系统也被部分用户赞以“简洁”。
除了部分网友表示对于手机内存还有“公摊面积”一事一直不知情外,不少网友对个中情况基本有所了解,但就算如此,在购买的手机未到手之前,大部分用户对于手机的实际可使用内存都是一头雾水。究其根源,和目前许多手机生产商以手机总的内存进行宣传销售有关,对于实际可以使用的内存往往避而不谈。
手机实际内存比宣称内存“缩水”现象,被不少网友戏称作是“公摊面积”。但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住房的公摊面积也有其标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然而手机内存的“公摊面积”却近乎是一种行业的潜规则,较少说明,也缺乏监管。这导致手机预装App方面成为手机生产商的一块固定的利益蛋糕,一边拿着App运营方的预装费用,一边占着消费者的手机内存。
内存的大小是决定手机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网友之所以会质疑内存“缩水”,和手机生产商未提前告知、未明显标注不无关系。就像多地的消费者组织所建议的,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设备包装上,除了标注宣称的内存之外,商家还应该标明实际可使用内存,以免产生消费纠纷。同样,我们也期待能尽快出台规定,明确手机内存“公摊面积”的范围和用途,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