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古代印度一种形如圆冢的佛教建筑,用以供奉和安置佛祖,收藏圣僧舍利、经文和法物,亦称“佛塔”。塔这种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于汉代传入中国,受国人审美习惯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其造型、功能、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我要说的这座塔与佛教无关,是一座极富闽南文化、极具人间烟火味的悲情建筑。这座塔承载着闽南人的顽强和坚毅,闪烁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光辉,如倔强的闽南汉子一般,巍峨地屹立在宝盖山巅。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塔,这个故事在闽南和南洋早已家喻户晓。后来,这个故事又被下南洋的人们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更远的地方。
故事有两个版本,大意是说姑嫂二人在宝盖山巅垒石面海远眺,她们热切期盼远行的亲人归乡团聚。其中一个版本说,姑嫂终于把亲人盼回来了,眼看归帆将至,一家人团聚在望,海面上突然狂风大作,顷刻间,船翻人亡,绝望的姑嫂双双从宝盖山顶跳崖身亡,人们修建这座塔纪念姑嫂。另一个版本则说,姑嫂盼不回亲人,伤心而亡,“时人哀而筑塔祀之”。姑嫂怎么亡这里不作探讨,这家人被生活逼迫无可逃遁,甚至搭上性命,谁听了不揪心?谁不怪命运不公?闽南人是最敢于挑战命运的人。
故事中,男主人公为谋幸福、为改变贫穷状况只身下南洋,这种拼劲值得肯定。男主人公展现出来的拼搏精神,不正是石狮人津津乐道的“爱拼敢赢”精神在现实中的体现吗?不正是挑战命运吗?他们的遭遇令人同情和悲悯,这家人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闽南底层民众普遍遭受的苦难。姑嫂的故事立即在民众中引起共鸣,那么,她们遭受的苦难就不再只是她们家的苦难,是那个时代人民大众的共同苦难。这样,姑嫂的故事就有了普世意义和岁月穿透力。
我欣赏男主人公的拼劲和闯劲,写作这篇短文的时候,眼前总浮现着男主人公的形象,总觉得这人好似我见过的某个闽南汉子,总有似曾相识之感。我想,纵使再过千年,这个故事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依然会在民众中引起强烈共鸣。
《泉州府志》载,从1102年至1758年这600多年间,泉州地区发生特大旱灾11次,闽南各地“种不入土”,“民多饿死”“民多游移”。倭寇侵扰、海盗横行,兵荒马乱的闽南在天灾和人祸的双重作用下,大批民众逃离家园,远涉重洋去菲律宾谋生。
明代史学家何乔远在《闽书》记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按何乔远的说法,姑嫂塔就是“望夫石”,是姑嫂二人登高望远等待亲人归乡的地方。在“望夫石”等待的何止姑嫂!
那个年代,海路多舛,过番下南洋,何日是归期?只有天知道。邮路不通,归家不易,大多数番客离家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与亲人失去联系,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难以言表。故乡的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盼呀!等呀!等待远方的鸿雁捎来消息!姑嫂在“望夫石”上翘首以待,把泪哭干,还是没能等回亲人归乡的消息。
闽南人下南洋经历的苦难和悲壮绝不亚于走西口的西北人和闯关东的山东人,他们同样忍受着别离的煎熬和思乡的苦楚!
侨乡的繁荣是血泪凝成的!
……
南宋绍兴年间,有心人在“望夫石”的基础上修了这座高21米的五层空心石塔,以此纪念逝去的姑嫂。航海人将塔当作航标,定位归家的路。朝代更替,岁月轮回,这塔不改初心,依然屹立在宝盖山巅,守望着这方土地。
这塔,人称“姑嫂塔”。